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创刊于1986年元旦,国内统一刊号:CN32——0055。现零售价1元,南京城区促销价0.5元。
《扬子晚报》江苏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都市报!
二十年来,《扬子晚报》遵循“宣传政策、反映生活、倡导文明、传播知识”的办报宗旨,报社一切活动以办报为中心,以提高报纸质量为龙头,以报纸质量带动报纸发行量的上升,以扩大发行量带动广告收入的增长,不断探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办报规律,逐步形成了信息密集、服务到位、导向正确、格调高雅、可读性强的特色和优势。
“扬子”报人坚持发扬“锐意进取、乐于奉献、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从每一篇稿件、每一个版面和每一天报纸抓起,力求一天也不让读者失望。
二十年来,《扬子晚报》版面由最初的4开4版增至4开16版、20版,并不定期加张免费附送,南京地区多至112版。近年来,新增了一些专刊、专页,健康长寿、电脑时代、教育资讯、扬子楼市等都深受读者喜爱。创刊以来,扬子晚报发行量每年都以5-8万份的速度上升,1995年日发行量突破百万份以后,每年仍在较大幅度的增长,到2002年9月26日,日发行量超过200万份。广告营业额1999年已跻身全国报界前6名。扬子晚报社在总编辑主持的编辑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现任总编辑刘守华。编辑部设有总编办公室、要闻部、经济部、科教卫部、读者服务部、文化部、体育部、江苏新闻部、南京新闻中心、国内新闻部、国际新闻部、房地产部等。扬子晚报在江苏各地及全国主要城市都设有记者站、特约记者和信息站,新闻来源及时而广泛。
扬子晚报在江苏直辖市和周边地区的上海、安徽等地共设有17个分印点,绝大多数读者能看到当天的报纸。
《扬子晚报》是一份全省发行的报纸,最高日发行量突破210万份,目前每天平均 发行量稳定在180万份左右。180万份发行量中,50万份在南京地区发行,省内其它地区每天发行110多万份,其余20万份在省外发行(其中上海10多万份)。 在省内各地级市,《扬子晚报》发行量都超过当地报纸。
“扬子”报人坚持发扬“锐意进取、乐于奉献、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从每一篇稿件、每一个版面和每一天报纸抓起,力求一天也不让读者失望。
扬子晚报在江苏直辖市和周边地区的上海、安徽等地共设有17个分印点,绝大多数读者能看到当天的报纸。
新一轮改版凸现巨大市场效应
扬子晚报发行量突破210万份
新一轮大改版后的扬子晚报,正在产生巨大的市场冲击效应,发行量在高起点上持续强力攀升,10月15日一举突破210万份,不仅刷新了去年创造的日发行量205万份的江苏报纸发行记录,而且再次创造了晚报、都市报等中国生活服务类报纸日发行最高记录。
此次大幅度改版的扬子晚报,在继续凸显贴近读者以及报道的权威性、大信息量和高品位的同时,强力推出了早晚滚动刊发新闻、一报两投、一报两拿的新闻传播和发行新模式,并对报纸内容和版面形式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使昨日新闻传递更快,当日新闻做得更强,阅读更加方便实惠,传播效能更为显著,受到广大读者和新老客户的广泛认同和赞誉,直接推动了发行量在高起点上的持续攀升和报纸征订的日益红火。
10月15日扬子晚报刊登了有关中国人质事件的最新进展,这一重大新闻使得扬子晚报在报摊热销,有的报摊甚至出现了脱销的情况,江苏九九公司所辖的分公司纷纷要求加报。
扬子晚报此次改版,着力提高了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大力开发并突出刊登早报出版以后的当日新闻、独家新闻。改版后,A版的新闻版将从现在的16个版扩展到32个版。A1版到A16版,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今日”理念,力争一网打尽当日发生或获取的国际国内最新新闻和独家新闻,使晚报特色和优势更加明显。新增的A17版到A32版,将相对集中报道昨日国内外和省内外的突发新闻、热点新闻和文体新闻等。改版后的扬子晚报,除了新增“今日视点”、“今日评说”、“今日专稿”等具有较强新闻冲击力的原创版面外,还在原来“繁星”副刊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漫工场”、“艺术欣赏”、“E指天下”、“时尚消费”、“小女生”等新版面。连载每天一个版,由原来的每天两篇扩展到三至四篇。在版面形式上,进一步增强视觉冲击力,力求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广告的设计和运作也将跃上新的平台。
为满足读者对信息的及时需求,这次改版,克服印刷瓶颈的制约,花巨资新增了设备。报社和南京市邮局、九九递送公司商定,报纸实行上、下午分别递送,对南京主城区的订户,从9月22日起,逐步实行“一报两投”,早晨7:30以前把夜间印出来的部分报纸先送到户,下午再把当天编印的报纸投递上门;对于到摊点买报的读者,扬子晚报将协助南京主城区摊点方便读者“一报两拿”,使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获知最新发生的新闻信息,进一步提高报纸的时效性。
2005年8月 6日,在北京结束的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 2005年全国都市生活类报纸竞争力监测结果揭晓,扬子晚报再次入列“全国晚报都市报竞争力20强”,成为江苏地区惟一入选的媒体。
“全国晚报都市报竞争力20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企业 竞争力研究中心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委托监测,从全国278家晚报、都市报中评选出来的。
2005年9月,由世界五大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及被誉 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组织评审的第二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揭晓,这是“世界品牌实验室”第二次对中国品牌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
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扬子晚报再次成为唯一入选的江苏报纸品牌,品牌排名由2004年 的209位升至205位,品牌价值由2004年的29亿元上升至30.90亿元。
2005年8月 6日,在北京结束的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 2005年全国都市生活类报纸竞争力监测结果揭晓,扬子晚报再次入列“全国晚报都市报竞争力20强”,成为江苏地区惟一入选的媒体。“全国晚报都市报竞争力20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企业 竞争力研究中心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委托监测,从全国278家晚报、都市报中评选出来的。
专访《扬子晚报》总编辑朱铭佐 ---- 彰显中国报业市场化进程
《扬子晚报》是由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主办的一张省级晚报,1986年元旦创刊。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扬子晚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报业的“扬子现象”、“扬子速度”、“扬子奇迹”。
今天的扬子晚报,立足南京,覆盖江苏全省城乡,辐射华东和全国,日发行量稳定在180万份左右,数次突破200万份,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在今年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世界报业发行百强中继续雄居第21位,在中国入选的报纸中名列第三。今年8月,扬子晚报再次入选“中国晚报都市报竞争力20强”,是江苏地区唯一入选的报纸;在200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扬子晚报再次成为唯一入选的江苏报纸品牌,品牌排名由去年的209位升至205位,品牌价值由去年的29亿元上升至30.90亿元。
是什么使《扬子晚报》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扬子晚报》的兴盛,由小到大的社会基础是什么?其内部成因、管理机制、模式具有什么样的特色、魔力?《扬子晚报》的发展轨迹,是中国晚报业的普遍性,还是《扬子晚报》的特殊性?其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报业界可否借鉴?带着诸多的问题,本刊记者在该报创刊20周年之际,专访了《扬子晚报》总编辑朱铭佐。
扬子晚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记者:请朱总编谈谈《扬子晚报》20年来的发展壮大过程。
朱铭佐:《扬子晚报》创建于1986年元旦,到今年创刊20年了。作为创办人之一,我对《扬子晚报》的发展可谓是历历在目,铭刻在心。回顾20年来的创业历程,我认为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86年到1992年。这一时期是初创阶段,或者说是基础阶段。我们的日发行量从第一年的11万多份上升到1992年的57万多份,广告收入从1986年的51万元到1992年的1290万元。
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到1999年。这一时期是《扬子晚报》大发展阶段。当时在南京、江苏报界,《扬子晚报》都是一枝独秀。此阶段我们的版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并进行大扩版,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日发行量从57万份增加到145万份,广告收入从1290万元增加到3.14亿元。
第三个阶段,从1999年到2004年。这个阶段是报业竞争最激烈的阶段。都市报开始兴起,报界出现价格战,其中尤其以南京报界价格战最为激烈,我们一直坚持五角钱一份,而竞争对手方面,却出现了一角钱的报纸和订报送等价实物的不要钱的报纸。直到2004年,还有一家对开40个版的报纸打出了两角钱一份的价格。好在《扬子晚报》有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在办报经营方面也不断改革创新,因此,南京的每一次价格战,我们的发行量虽然略有影响,但总体仍保持领先的地位。几年竞争下来,我们又发展了。日发行量从145万份发展到180万份左右,最高超过200万份;广告营业额也从3.14亿元增加到4.5亿元。
第四个阶段,从2004年开始。这是创新晚报模式的阶段。从全国来讲,经过前几年的竞争,大部分晚报改成了早报,晚报如何创新,晚报还有没有前途,这是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南京、江苏的报业竞争来讲,虽然竞争还很激烈,但几年下来,我们的竞争对手能使用的手段都使出来了,现在的竞争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持久的阶段,任何一方寻求突破,必须有非常的手段。我们在2004年经过几轮讨论,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滚动出报”、“一报两投”的举措。这使我们《扬子晚报》在办报、经营、发行等方面进入了新一轮的全面探索创新阶段。实践的时间虽然还不长,但已经显示出其优势。
扬子晚报办报理念的发展演变----扬子晚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记者:从《扬子晚报》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了解到了其发行数量,广告收入,版面的扩大,覆盖面的普及变化。哲学家认为:“物质世界的数量变化,决定着其质的变化。”请朱总编谈谈《扬子晚报》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是什么观念、理念、形式、模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丰富的内涵给人们以什么样启示、启迪?
朱铭佐:这里主要讲讲办报理念问题。20年来,扬子晚报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伴随时代的脚步,不断调整、发展自身的办报理念。仔细分析一下,我们的四个发展阶段的办报理念都是不一样的。
首先是创刊之初,我们基本是在继承中国晚报的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的。当时的理论认为,晚报是日报的“补充”,是补日报的不足,日报登的东西,晚报是不登的,晚报的“四大支柱”是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和副刊;晚报的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晚报新闻以快捷的信息为主,“抢先咬一口,赶快往前走”,深度的报道留给日报去做。
第二阶段,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我们的办报思想有了新的跨越。我们提出了“嫁接党委机关报的优势,办一张党和人民都满意的报纸”。除了原来“四大支柱”外,省市政务新闻、国内国际重要新闻在晚报上都得到了体现。这阶段,随着内容的丰富,我们进行了扩版,国际、国内和要闻等都有固定的版面,同时还结合群众的生活,开辟了“健康长寿”、“电脑时代”等专版。我们称这阶段的办报思想为“顶天立地”。
第三阶段,随着都市报的兴起,报业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针对业界的一些不良行为,我们提出了“牢记社会责任,追求健康发展”的口号,办报讲格调、讲质量、讲服务、创特色。讲格调是针对业内“星、腥、性”之类的低俗新闻而言;讲质量是针对虚假新闻,强调新闻要真实;讲服务包括两个方面,既要服务广大百姓生活,也要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在创特色上,主要是在早报兴起并逐步成市的情况下,晚报如何在做大做强当日新闻的同时,做活做新昨日主要新闻,在深度报道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从去年起,我们的办报理念又有了新的发展,可以看做是进入了第四阶段吧。扬子晚报在全国率先推出“滚动出报”、“一报两投”的新模式,即报纸分为上午版和下午版。为什么要“滚动出报”、“一报两投”呢,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探索。中国晚报在21世纪激烈竞争的报业市场中,是发展还是衰亡?一直是业界人士关注的话题。这个话题是从“晚报早出还是晚出”引起的。因为全国目前约150家晚报中,改为出早报的已有100多家。从“晚报晚出”的比例来看,中国晚报似乎在走下坡路。扬子晚报究竟是早出还是晚出,也迫使我们作出抉择。最终,我们选择了一条在中国报业史上前无古人的道路:“滚动出报,一报两投”。即按新闻的时效性,一天两次滚动出报,对扬子晚报的订户,在早晨和下午两次投递。这样做,有两个意义,其一,填补了晚报原来没有早版的空白,一方面,满足了读者对新闻早知道的渴求;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一些广告客户在早版发布广告的要求。其二,尊重了晚报一批忠实读者的阅读习惯,进一步张扬品牌内涵与优势。扬子晚报走过近20年的历程,发行量200多万份,其读者过去都是“晚读者”。“滚动出报”既保留了下午出报的原有优势,占住了原有市场,又开拓了上午的市场,两个拳头出击,大大增强了扬子晚报的核心竞争力。从办报理念来讲,第一,它传承了扬子晚报一贯坚持的办报理念,以新闻产品的优良品质进一步提高读者的满意度;第二,通过“一报两投”这种全新的营销方式,使读者对报纸有了更密集的接触,满足了读者对新闻时效的心理渴求,强化了读者对扬子晚报品牌的认知,再造品牌竞争新优势。
发行的创新与战略的调整
记者:20年来,扬子晚报在报纸发行方面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甚至可以说,发行是扬子晚报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条件,能不能请朱总就此方面作一番介绍。
朱铭佐:晚报不同于机关报和行业报,发行上,既不会有“红头文件”去帮助你,也不能搞摊派。它必须依靠自费购买形成的读者市场。在报纸发行方面,扬子晚报也是始终走在市场化的前沿。
1986年创刊时,扬子晚报基本上是通过邮局零售。由于当时处于计划经济年代,要扩大发行,许多矛盾无法解决,因此,在创刊第二年,即1987年,我们开始“自主发行”。从1987年到现在,我们的发行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7年至2003年,完全依靠社会力量进行自主发行。这阶段的模式和经验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多渠道,少环节,借‘鸡’下‘蛋’,经济杠杆启动”,这是典型的市场化模式。“多渠道”是指谁愿意、谁有能力发行扬子晚报,我们就给谁发行。因为这时的发行是自主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我们只办报,发行的责任和权力归邮局。自主发行,我们既是生产环节,又是销售环节,发行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少环节”是指发行人员和单位与报社直接挂钩,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借‘鸡’下‘蛋’”是指借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参与发行,工厂、机关、学校、居委会和社会闲散人员,包括一些地方邮局,我们全方位地进行动员。“经济杠杆启动”就是要让发行扬子晚报的人有利可图,让经济利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早期发行扬子晚报的人,很多都成了当时的万元户,有的还买了汽车。这个阶段,扬子晚报的发行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发行范围从南京扩展到苏锡常,再到全省各地,又从本省扩展到上海和安徽、浙江、山东等周边地区;发行量从起步到超200万份,我们专职发行人员不过二十来人。南京和江苏规模庞大的读报和卖报市场的形成,可以说,早期都是扬子晚报培育起来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和报纸的变厚,这种发行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出来。近几年来,报纸的成本和价格是倒挂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卖报者钱迷心窍,报纸不经过市场流通就直接去卖废报,赚钱来得快,又省力。另外,由于报贩不属报社管理,报贩跟报社的合作也只是松散的关系,发行渠道成了公共平台,谁给的钱多就说谁的好话。同时,经济杠杆的负面效应也在扩大,报贩不断要求优惠政策,而报社为了发行,又不得不争着讨好他们。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就只能被动挨打。所以,从2003年起我们不得不对发行进行改革,进入了组建自己能够控制的发行公司的第二阶段。我们集团的“九九递送公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但在整个发行格局上,我们仍是多渠道。
2005年,我们的发行可以说进入了第三阶段,从发行格局和发行经营的总体形势出发,出台了四句话政策:“调整发行结构,创新发行模式,降低发行成本,提高发行质量”。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不再像前几年那样普遍开拓市场,而是抓住城区这个重点,同时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围绕这个思路,对发行模式进行创新。现在报纸比较多,各家的政策都在优惠,我们不能走价格战的路子,而要靠提高服务质量来取胜。实际上,这一次也是对发行战略进行一次调整。
谈到发行战略,不能不涉及到业内关于报纸发行的几次争论。
第一是“报价之争”。即在报纸的发展阶段,价格究竟定在什么样的标位上。一定的低价位对扩展和抢占市场是有好处的,但如果以低价位搞不正当竞争,不仅不利于一个地区整个报业的发展,而且从报社来讲,也非高明之举。报纸作为一个产品,进入市场后如果一直是亏本销售,那么企业如何发展壮大?我认为,报价的确定,最终应根据市场和报业经营、报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科学地确定。
第二是“最佳发行量之争”。这个争论是七八年前开始的,所谓最佳发行量,就是说发行过少不行,那样没有影响,广告没效果;发行太多,广告不可能同比上升,那样成本太高。究竟是多少为“最佳”?有说20万上下,有说30万上下,亦有说五六十万上下,之所以说法不一,原因主要是言者所处的地区不同,报业发展和竞争的形势不同。其实,不管最佳发行量具体是多少,办报的基本点总是既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最佳发行量”的提出,主要还是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的。我个人认为,报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没有社会效益,也就不会有经济效益,如果片面地不适当地追求经济效益,最终必定丧失经济效益。我们扬子晚报也曾有过痛苦的抉择,但最终还是从实际出发,从报业竞争的总体格局出发,没有一味地强调“最佳发行量”,否则,在激烈的报刊大战中,我们很可能早就败下阵来了。
第三是“有效发行和无效发行之争”。应该说,这个问题和前两个问题一样,牵涉的还是两个效益的关系问题。因为如果单从社会效益来讲,就根本不存在无效发行的问题。
因此,我认为,无论哪一个单位,不同时期发行战略的调整,都必须从实际出发,都必须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定。
“扬子”发展壮大的三个关键词
记者:请朱总编谈谈扬子晚报发展壮大的自身基础、社会基础、历史成因和决策层的思路。
朱铭佐:扬子晚报发展至今天,与其社会环境和自身基础是分不开的。而扬子晚报成长的社会环境,又与我们国家的“大气候”分不开。我们是在“文革”之后兴起的第一代晚报,拥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十四大之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为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至于自身基础,一是我们的报纸是新华日报主办的,新华日报是省委机关报,有着光荣的传统,我们的骨干,开始都是来自新华日报,这批骨干传承了新华日报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带出了一批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的扬子人;二是江苏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发达,我们在办报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这也是成功的基础之一。
纵观扬子晚报发展的历史成因和决策层的思路,我认为主要是抓住了三个关键词:机遇、发展、创新。我前面说了,扬子晚报的20年,和我们国家20年来的改革开放求发展的大背景是一致的。我们决策层始终贴紧这个大背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风吹雨打不动摇;而发展的手段,就是不断创新。围绕发展,近几年来,我们每年都要提出一个口号,作为报社的指导思想和全报社员工的奋斗目标。在扬子晚报创办10年创造了一个辉煌之后,1996年,我们提出了“再创扬子辉煌”;1997年是“再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1998年是“向深度开拓,求持续发展”;1999年在南京报业竞争最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坚定信心,加速发展”;2000年则提出了“思想再解放,事业再攀高”。随着形势发展变化的加快,从2001年开始,我们每年上半年总结和年终总结时,又都提出了不同的口号、目标,诸如:“闯新路、创新业、立新功”;“拓展报业经营,做大做强扬子”;“打造人才高地,壮大扬子事业”;“抢抓新机遇,打造新平台”;“激情创新,坚定发展”;“振奋精神,拼搏创新”;“决胜三步棋,持续大发展”等。2005年,在纸张涨价、许多行业广告由于经济调整而出现下滑的情况下,上半年总结时,我们则提出了“创新思维,开拓进取”。
与此同时,扬子晚报在内部机制方面也在不断进行新的探索。由于扬子晚报隶属于新华报业集团,不可能什么都自己说了算,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总是尽可能把工作做得好一点。在分配机制、用人机制的改革上,在集团内部,我们一直是走在前面的,一直是以事业发展为需要、按市场化原则进行创新。
扬子晚报比新民、北京、羊城、今晚四大晚报创刊晚,所在城市的规模比四大晚报小,地理优势不如四大晚报,但我认为,它创造的骄人业绩不比它们逊色。它的发行量在中国晚报界是最高的,报纸质量也绝对是第一流的。扬子晚报给我的印象是信息量非常大,可以说是“一报在手,样样都有”,是真正的信息超市。而且新闻、文章的质量很高,晚报味较足,水分很少,长的短的大都精彩,以短小为主,短小精悍,显然按照惜字如金的要求,对新闻和文章进行了精写精选精编。版面安排也很紧凑、美观,标题、字号、间隔很少有畸重畸轻的现象,很少有版面浪费,基本做到了惜版如金,是一张高质量、高水平、高格调的报纸,一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优秀报纸。
从已经取得的各项成绩可以看出,扬子晚报是全国晚报界的一面旗帜,是一面快速发展的旗帜,一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辉煌的旗帜,一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出晚报特色的旗帜,一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锐意进取、乐于奉献、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旗帜。
扬子晚报在南京这个新闻竞争白热化的城市,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越战越强?我认为,关键在于它拥有一个很好的领导班子,一支能打硬仗、胜仗的队伍。简言之,它发扬了“扬子精神”。
扬子晚报为了“办一张让党和人民都喜爱的优秀报纸”,从创刊至今,发扬“锐意进取、乐于奉献、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扬子精神”,努力实践“一年365天,一天也不让读者失望”的承诺,20年如一日,老老实实、兢兢业业、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地在办报,马不停蹄地在拼搏、在创新、在奉献。周正荣当总编时,我就听人说他非常敬业。朱铭佐当总编后,我又听人说他是个拼命三郎。从1996年至今,我一直在晚协负责日常工作,由于工作关系,与朱总接触较多,我深切地感受到,他真是一个拼命三郎式的人物。双休日、节假日,我有事向他家打电话,他总是不在家,而是在报社办公。有时已经是晚上九十点钟了,他仍在报社看稿,我劝他早点回家,注意身体,他总是说,手头的稿子还没有看完,看完就回去。有人告诉我,近二十年来,朱总一般都是早上6点钟到报社,晚上11点钟才回家。朱总原来是晚协常务副会长,后来又担任晚协执行会长,晚协的会长会议和每年的年会,他都尽量参加。每次都是正式议题刚完他就返程,参观游览活动极少参加,他总是说,家里有事正等他回去。我多次劝他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弦不能绷得太紧,要注意身体呀。有时还对他说,好不容易出来了,就逛逛吧,天塌不下来。他总是一笑了之。在晚协一百五十来家会员单位中,像他这样只参加会议而不游览的领导,我不好武断地说绝无仅有,如果有也是凤毛麟角。一个人拼搏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比较容易做到,一年365天,天天如此,近20年,年年如此,实属难能可贵。他就是一头好似永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一张永远紧绷着弦的弓。
朱总在谈到扬子晚报何以能够不断发展时说,这“得益于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最主要的还归功于扬子人的不懈努力,归功于扬子人的乐此不疲的奋斗精神和不枯竭的激情”。朱总就是扬子人和“扬子精神”的突出代表。在他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带领下,扬子晚报人的敬业精神十分令人钦佩,我听人说,出现了一批拼命三郎,办公室的灯火经常是通宵达旦。他们无限热爱和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乐于为它去进取,去奉献,去拼搏,去团结,去创新。乐于为党的新闻事业奉献一切,我认为这是“扬子精神”的灵魂。一张报纸,如果有这样一个、几个领军人物,锻炼出了这样一支队伍,造就出了这样一种精神,我相信,今后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