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通过后,深圳市近日正加紧研究该《方案》的3年分步落实规划。
其中2009年的改革重头戏包括向中央申报将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将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即将原属关外的宝安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纳入特区之内。如果获得批准,深圳特区的总面积将由现在的395平方公里扩容为1948平方公里,面积扩大接近5倍,相当于两个香港。
●特区扩容,给了城市更多发展空间,并为深圳融入珠三角一体化注入能量。
●大深圳——不仅仅是居住观,更涉及地产格局变迁和价值“高地”的出现。
●供应量、房价、产品结构、开发模式,这些地产关键因素都将因深圳变大而日新月异。
“南面是寸土寸金的香港,西临波涛滚滚的珠江口;北向东莞长安、大岭山、凤岗数镇,发展空间极为有限;东部又始终处于生态保护半开发状态……面对这样的诸多限制,深圳扩容何处去?”事实上,类似这样的思考一直在地产业内流行,在长期“二元结构”的促使下,叫板世界名城的深圳显然不满足关内狭长、局促的有限空间,房企和置业者在渴望出现新的热门板块。
几年前,有开发商把“大深圳”和平抑房价联系起来,认为多数人争夺城市中心的稀缺资源,是造成失真房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对比北京、上海甚至是广州,深圳人的居住半径无疑太小了。因此在客观需求和特殊语境的共同作用下,“大深圳”一时成为热门词汇。
然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与《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中的“大深圳”,明显与之前的不同。
在《纲要》中,珠三角城市与香港的关系被一再强调,深圳与香港的融合自然是核心。事实上,《纲要》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深圳“一区四市”的重要定位。有学者称,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赋予深圳经济特区的新的历史使命。而《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则从具体层面提出,要在经济体制改革、社会领域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前者是大方向,后者是细方案。
深港合作和珠三角一体化,有观点评价:正因为突出了这两个核心,使得此番深圳“扩容”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大深圳”从概念变成了一幅改变城市未来的蓝图,思考也将逐渐转变为现实。
市场总是先行于政策的。在《纲要》和《综改》出台的数年前,出关置业就是大势所趋,政策的发力更将这种趋势和竞争向白热化升级。
宝安中心区、龙坂片区和龙岗中心城,关外的三大板块正在倾斜深圳楼市的重心,在关内几乎无房可售的情况下,出关置业变成一种常态。而上述这三个板块,几乎占据了深圳楼市的大半壁江山。那么对于开发商而言,究竟哪个版块吸引力最大?置业者对那个板块最满意?
事实上,三个板块颇有共同点,都是深圳花大力气打造的区域,基础建设、财政投入都适度倾斜;除龙岗中心城外,宝安中心区和龙坂片区都紧邻二线关,属于中心价值自然外溢的区域;两年内轨道交通将贯穿区域,目前对区域内的交通改造是重中之重。
但是三个板块的特点和现状又各有优劣。宝安中心区先发制人,早在2005年房价就始“破万”,规划标准和滨海氛围都高人一筹,因此目前的密集度和成熟性也较高,直接的“副作用”是房价较高,成长空间有限。提及龙坂,总少不了郊区大盘这样的字眼,作为深圳大盘的“发源地”,龙坂片区的居住人气最高,加上名盘名企云集和深圳次中心的引力,对置业者的号召颇强,可惜交通现状和配套设施亟待改进。龙岗中心城离市中心最远,但是却独有山水资源和自然景观,适合豪宅衍生,最重要的是,未来深圳大部分住宅用地都来自龙岗,可谓把握了市场的“命脉”。但是也正是距离的阻碍,在轨道交通尚未触及之前,龙岗优势无法真正展现。
如果按照之前“大深圳”的概念,在深圳变大之后,新生区将分流置业人群,从而导致深圳房价整体摊薄。那么事实果真如此?
英联国际不动产董事长郭建波在之前的采访中表示,深圳“扩容”后,特区内和深圳周边一小时区域的房价差距有望填平。理由是虽然目前东莞、惠州市镇楼市尚未成熟,但是资源优势明显,居住质素优于深圳高端市场。
可以预计,随着珠三角城际交通的成熟和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提速,深圳地产的新兴区域还会不断涌现,与城市中心的距离也可能越来越远。但是深圳人纷纷涌向宝安、龙岗置业后,关外普涨,关内抗跌,深圳扩容和地产版图扩大与房价下跌并没有必然关系。
有开发商就认为,深圳“扩容”后楼市价格体系将要重构,但不是摊薄而是加厚,“综改”成功后,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是裂变的,房价理所当然也会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