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近影
记得前年夏,我和李彦在一家咖啡馆小聚时,她说,本来计划在北京多与父母团圆些日子,但学校催她提前返回,着手筹备孔子学院。
言犹温热着,她已作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执行院长,于去年12月中旬到北京,参加第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
似乎已经成了习惯,李彦每回北京探亲,总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我小聚一番。她淳朴真挚,热情坦诚,具有成熟职业女性的从容淡定。
在共和国多事之秋出生的她,曾随着命运的波涛翻卷起伏,城市、农村、部队、工厂,都留下过艰辛跋涉的足迹。传承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基因的她,无论遭遇到多少磨难和创痛,从没放弃希望。 “文革”结束后,她顺利考入大学,继之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文采编专业取得硕士学位。怀着对人生更远大美好的憧憬,于1987年赴加拿大留学,就读于安大略省温莎大学历史系。在读书期间,她反刍了自己亲历、闻见、感受,开始撰写英文长篇小说《红浮萍》。《红浮萍》以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一对知识分子夫妻的生存境遇为主线,形象、生动、深刻地再现了上世纪4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那段云雨翻覆波澜壮阔的历史。
1995年《红浮萍》在多伦多出版后,即获得1996年度加拿大全国小说新书提名奖。这个提名奖,全加拿大每年只有5人能获此殊荣,李彦是第一个来自中国的获得者。她也是第一个荣获滑铁卢地区文学艺术杰出女性奖的华裔作家。该书还被美加多所大学选为中国现代史的教学参考书。多年后,《红浮萍》又获台湾“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的海外文艺工作奖章。
香港《亚洲周刊》曾报道说:《红浮萍》出版后,“加拿大主流传媒纷纷发表书评”。赞曰:“作者娴熟流畅地将中国社会历史上错综复杂的矛盾化繁为简,将中国文化、 哲理、传统价值观编织在一起,写出一部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又饶有趣味的自传体小说”。史传性的《红浮萍》之所以能得到加拿大主流社会的认可,李彦自己认为,这“说明人类的思想情感是相通的,对真善美的认知标准,基本是一致的。”
有位加拿大知识女性读者给她写信说:“读了你的小说后,当我再次走进唐人街的中餐馆时,感觉已经截然不同了。当我仔细打量那一张张脸时,我不再觉得他们是麻木的,没有思想的人了。”
我最近读了她自己刚将英文译作中文后的《红浮萍》初稿,亦对其创作才华感佩不已。
从安大略省温莎大学历史系取得硕士学位后的李彦,并没有急于找工作,而是选择了到一个洋人富孀家中去做女仆。富孀家中得天独厚的优裕生活,为她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李彦视写作为生命的重心。
继《红浮萍》之后,她用母语创作了长篇《嫁得西风》,在加拿大和北京先后出版,亦颇获好评。不少读者认为,《嫁得西风》塑造了“海外十二金钗”,“是一部典型的以女人之笔写女人,以女人目光看男人的小说。”从《嫁得西风》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位海外华文作家,在认真的参差对照中,表现出了海峡两岸女性的共性与不同。作品涉及并对基督教文化的探讨,亦深化了新移民作品中的中西文化认识比较。
从1997年起,李彦在滑铁卢大学任教,教授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史,中国文化及汉语等课程。现在担任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的执行院长,兼任东亚研究系中文教研室主任,并为加拿大中国笔会副会长。著作还有多部中英文中短篇小说,译作《白宫生活》等。
近两年,她又创作了一部英文长篇小说,做完修改定稿,将致力于中国大陆当代优秀作品在北美的翻译推介工作,使更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有所了解,协助中国作家真正走向世界。
李彦在北京参加了第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与来自全世界200多所孔子学院的院长们交流经验,并到孔府和山东大学参观,听有关专家讲座,回到北京后,她兴奋地告诉我,这次会议和参观,“对更好地开展工作很有帮助。国内一流的高等院校里人才济济,令人印象深刻。”
她坦率地说,自己内心常有挣扎:教学、尤其孔子学院院长职务,占用不少时间精力,有时很想放弃这一切,专门从事自己视为生命重心的创作,但现在的工作很有价值和意义,鱼与熊掌难于取舍。我谈了自己的看法,她也决心认真面对现实。
在我和她交换对孔子学院的看法时,她说出了这样一番令我十分感动的话:“我深有感触的是,国家在许多方面都还亟待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却拿出大笔资金投到国外,在全球范围建立一所所孔子学院。从战略决策上来说,这也许是百年大计的必要措施,为中国在重新崛起时,赢得全世界的理解和友谊。但正因为我们十分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了解那些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所以每每想到此,都有于心不忍之感。我们总是尽量节省每一笔开支,使每一元钱的使用,都用得其所,决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