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彭丽):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率领的中国国家汉办代表团日前出访欧洲,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女士30日接受了本台记者的专访。许琳指出,孔子学院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推广汉语文化方面非常成功,中国将继续支持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发展。 在过去的三年多中,国家汉办已经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启动建设了近300所孔子学院,仅德、法、英三国就已经开办了近30所。业内人士曾经一度质疑,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会不会导致一些问题的暴露。而在访问了德、法、英三国的10所孔子学院后,许琳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大受鼓舞,越走越觉得当初汉办设计的路是对的,孔子学院“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在文化推广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她说,“由于孔子学院是外方要求建立的,他们自己的积极性很强,他们做的事情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因地制宜,办得非常有特色,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都办得特别‘火’。标志就是,这次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是市长、大学议会主席、校长、教师和学生们非常热烈主动地要求见我们,主要是表示感谢之情。总结起来一句话,最成功的模式就是中外合作。”
谈到孔子学院的具体办学模式,许琳说,由于外方极为积极主动,他们的投入也占了总投入的绝大部分,不但出地方,还要配备至少两、三名专门的工作人员。考虑到外国人力成本的昂贵程度,折算起来,外方比中方的投入要大得多。此外,外方人员制定的教学方案与推广汉语文化的方式方法比中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更能被本国人接受。她举例说,经常是孔子学院先在当地某个社区举办中国节,邀请居民来填写调查问卷,然后根据这些问卷,按照受众的兴趣和迫切性,有的放矢地安排一些讲座、电影、讲习班等。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出乎意料地吸引人。她说,“这种互动非常有效,而且是一个跟着一个来。比如说,孔子学院应一个社区的要求搞一个中国文化节,于是社区组织了这个社区的小学、中学的校长和学生来,他们来了后又说我们要开汉语课,结果孔子学院的老师就去周围的学校讲课。本来这种讲课是一种体验课,但讲完后,对方说,不行,你老得来讲。现在孔子学院的辐射作用非常大,很多孔子学院不但自己讲课,而且还在网上开了课程,面对中小学生上课,很多都是上千人的规模,非常让我们出乎意料。”
许琳介绍说,目前汉语教学在世界各地可以说是持续升温,不仅带动了“汉语热”的产生,也使中方教学人员有所受益。她说,中国共向108个国家派出4000多名汉语老师和志愿者,很多人都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同时他们也在教学方法等方面收获颇多。她说,“我们的老师也觉得来了以后跟人家学了不少东西,在传播方式方面,特别是在教学法方面,他们受到很大的冲击,人家是互动式的。许先生也说,他这次最大的感受是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感觉我们的教学方法、我们的传播模式真的遇到了很大的挑战,人家做得比我们自己做得要好。”
许琳还介绍说,此次代表团的欧洲之行,不但消除了各国孔子学院对于“中国政府是否会长期支持”这一顾虑,还为各地孔子学院在教师聘请、学术交流方面提出了新的建议与看法。她表示,中国将支持同一国家各地孔子学院间进行定期交流,并尽量安排更多的精通中国历史文化的学者到孔子学院进行巡讲。对于汉语的“粉丝”们,许琳有个好消息,孔子学院总部明年要加大奖学金的名额,允许更多的学生或在本地或者到中国去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