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丁荦
|
|
时间:2010-02-02 |
|
原名德煜,字荧,曾用名李子硕、蕴激、蕴豪。1935年9月生于江苏睢宁沙集农村。当时父亲是小学教师,1938年春离教从戎。幼承母教,学龄前就开始认字、背诗、书叶、划沙,超前与文墨结缘。自幼酷爱艺事、显露出非凡的艺术天赋。爹爹是养、植里手,带领赶集必逛牛市,日久成习,遂对牛马动物情有独钟,童年的生活环境,给他以深刻感染。并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师法大自然,寄情诗书画。
1948年7月在四丁小学毕业,同时考取县中三所中学后选读县中,淮海战役后停学务农,与大自然益加亲近。1951至1953年7月在睢宁初级中学春季班结业。1953至1955年在沭阳县中学高中肄业。因为无缘进入高等学校,刻苦自学便成为他必然的唯一选择。也就注定了艺途的漫长而艰涩。
为了在艺术上实现自我,他顶住精神与物质重压,坚强地迎接未来。与牛重新形影不离,是丁荦的不幸之幸。他因势利导,一手抓住生活,一面向文人画的溯源问流,把研究引向纵深。牛场是他的寄情之所:喂牛、饮牛、刷拭、篦虱,和牛共同拉犁引耙,同这些无言的老师朝夕与共,他得到感染与启示,经常进入人牛俱化,物我两忘的境地。压抑的心态凝结着求索的思考,爆发了对艺术虔诚的献身精神,便能经得起艰窘、嘲讽和寂寞的折磨。思想行为的大大超脱,曾被认为精神失常,正是这段时间,他的诗画之作都有新的升华,在师法自然的道路上,他迈进新的里程。
1956年秋开始当代课教师。1958年夏参加县文化馆工作。9月调高邮省文化干校学习,回馆从事书画工作,1963年6月下放回乡,当过水利工程员、粮管所市场交易员、代课教师。1974年夏调县电影管理站任美工。 1975年夏被调出搞社教。1977年调县物资局当采购员但未从事。1978年夏自带蜜蜂到县西关农场养蜂。藉以旅行写生,不断画画。先后通过书信向刘勃舒、黄胄、卢沉、武中奇、陈大羽、林散之、亚明等名家求教诗、书、画。虽然经历坎坷却从未放弃志趣,始终坚持以大自然为师。钻研传统文化,不断速写练习、积累学养和锤练笔墨之神韵。仰慕文人画的渊博修养,长期追求诗、书、画结合,醉心于泼墨大写的感情宣泄。
1980年元月政策归队回文化馆,这个未被困境窘息的艺途跋涉者,在时间紧迫感和艺术使命感的驱使下,毅然潜心于淡泊宁静之中,有时竟以地作纸,用指代笔,通宵达旦,废食忘寝。他还克服重重困难先后访问了山东军马场,新疆牧场、内蒙草原以及云南耗牛、瘤牛;广西矮马和海南水牛。倥偬岁月没有蹉跎,它使丁荦实现了提高境界、锤练笔墨、孕育欲望和积蓄力量。
1983年夏到徐州进修,曾去连云港写生,并到陕西秦川和河南南阳访问黄牛名种。1984年春在安徽泾县和淮阴举行两次个展,夏天去山东农业大学研究牛马解剖,再到胜利油田军马场写生。8月去新疆参观赛马和体验草原风情。
1985年10月,超越层层障碍,在徐州博物馆举行第三次个展。获得进修机会。1986年元月在县文化馆举行第四次个展。3月10日起去北京画院中国画研修班研修三年,从此流连忘返。
1986年7月起,先后到太原、五台山、杭州、南昌、贵州、云南、广西、海南岛、青岛、天津、内蒙、黄山、大同云冈、湖南、福建、上海等地旅行写生。数十年如一日,以大自然为师。广泛吸取营养,在诗、书、画方面取得非凡造诣。
1993年出版《丁荦书画集》。是他耕耘跋涉的汗水结晶,更是他奋力拼搏自谋生存发展的结果。在这条以牛为师的路上,他攀登了半个世纪,漫长而艰涩的历程体现出“有志者事竟成”的真理。1996年1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第五次个展。丁荦书法作品1997年2月在广东汕头举行第六次个展,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1993年第九期中间彩页)等多部刊物上发表,并在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播放。5月定居京东通州。
丁荦认为走兽之美在于雄健,要体现时代精神,给人以感染和启迪。俯首孺子的牧歌情调不是他的追求,他所强调的,是牛的倔强气质和奋猛开拓精神;所画的马,则体现出昂扬奔放的不羁性格。都从大气磅礴的笔墨中流露出神韵。
丁荦画牛不限于外表的形象结构,而是从牛的内在品格吸取精神力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忍不拔、任劳任怨”是他对牛的赞颂,也是自己的意志表达;就是靠这股牛劲,才没有在任何困难、障碍面前却步,总是踏实稳健地迈向预期的目的。
丁荦沿着师牛――师人――师心之路,从生活入手、参照传统,以书法的用笔写出自己最熟悉的农村生活、最喜爱的牛马,借以传达情感。
现为中国神农画会会长、乡村田园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世界汉诗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名载多部艺术家大辞典。许多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