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两岸关系和缓,台湾各大学纷纷将交换学生的触角,延伸到海峡对岸。台湾从北到南,从“国立”大学到私立科大,都开始出现操着各省口音的大陆交换学生身影。
透过近距离的接触交往,台湾学子得以了解不同制度培育下,大陆同侪的思维模式。看在校方眼里,能够让台湾大学生亲眼见识陆生对课业的态度与拚劲,是两岸学生交流最正面的影响。
从图书馆看用功程度
“我真的很担心台湾学生的竞争力!”常带学生到大陆交流的东吴大学商学院国际商管学程主任阮金祥提到,有一次去北大交流时,在北大图书馆看到满坑满谷的学生,他特地询问学生是否在准备期中考。
“大考在两周前刚结束。”学生的回答让他很震惊,这种图书馆座无虚席的现象,不只是顶尖名校的常态,即使在东吴姊妹校苏州大学也是同样的情形。
除此之外,他注意到大多数学生都在读英文,就和20年前的台湾一样,许多中国大陆的大学生毕业后都准备出国留学,但台湾现在出岛留学人数却不增反减,“对岸学生努力扩大国际视野,台湾学生却把游学当留学!”他忧虑地说。
陆生认真拼劲 给台生正面示范
来台不满4个月,烟台大学交换学生刘莹(左二)与张萌萌(右二)早和台湾同学打成一片
今年宜兰大学第一次有山东烟台大学交换学生就读,教务长喻新认为,陆生对台湾学生绝对是正面的影响,“地球是平的”这话台湾学生听久都麻痹了,但这次两位烟台大学交换生在实验室的认真态度,确实让同研究所的台湾学生感受到压力。
宜兰大学化工材料所教授陈博彦,就对烟台大学硕二生张萌萌的研究态度赞不绝口。今年2月张萌萌到宜大展开半年的研究计划,才2个月就有研究报告投稿并通过审核,预计不久后要到中兴大学的生化工程研讨会上做专题报告。
“她每天早上进实验室后,都忙到凌晨12点宿舍门禁前,才匆匆赶回去,”和张萌萌同实验室的宜大化材所硕一生颜嘉仪,称赞张萌萌不只拼劲足,遇到困难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
像张萌萌的研究专题是燃料电池,有一次在材料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做一个燃料电池模型,张萌萌二话不说,立刻把宝特瓶切开做实验,最后证明原理是对的,“这种创意就很棒!如果是我们,大概会等器材到了再做吧!”颜嘉仪说。
张萌萌则认为,大陆学生比较会考试做题目,但也许是经费的问题,动手做的机会比较少,而在宜兰大学,就算器材材料短缺,师长们也会尽快补齐,让她很窝心。
台生简报能力强 习于找外文资料
另一位在宜兰大学环工所就读的烟台大学硕一生刘莹,则感到台湾学术环境比起大陆要来得活泼。她很惊讶于台湾同学的简报能力,在大陆多为单向学习,很少上台做PPT(PowerPoint简报),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到宜兰大学后,“感觉台湾同学都好棒,上台都侃侃而谈,深怕自己准备不好。”
除此之外,刘莹认为读外文教科书与外文研究报告的能力,是大陆学生另一个弱项。宜兰大学环工所教授张章堂认为原因在于,中国大陆的重点大学太多了,各种中文研究报告数量庞大,使得陆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先找中文资料;反观台湾学生在找资料时,必须“寻求外援”,因此找英文资料能力比陆生强,但台生的“干劲”则不如陆生。
近距离交流 学习彼此尊重
被问到和大陆交换学生共同学习的感受,宜兰大学研究生异口同声表示非常珍惜这样难得的机会。宜大环工所硕二生骆勇全说,台湾学生比较有弹性、懂得如何“取巧”,象是指导教授出岛考察时,台湾学生的日子就过得比较轻松;反观两位陆生即使“大人不在家”,每天还是准时到实验室做研究,丝毫没有松懈。
每天和陆生一起学习,也让台生在言语上更加注意,以前在讨论课业时,如果查找到大陆的大学的研究报告时,就会顺口说这是阿六的报告,“一开始张萌萌和刘莹在时,会差一点脱口而出。”骆勇全笑着说,这种对彼此的尊重,也是陆生来之后才有的改变。
化才所硕二生罗定宏,倒没感受到陆生带来的竞争压力,反而很高兴能有语言相通的人一起学习,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而且两位陆生遇到问题时,会将其它台生给的意见听进去,“不像台湾的学弟妹,给他们建议也听不进去,比较坚持己见,”罗定宏说。
深入台湾角落 体验多元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学生莫桑尼(左)与厦门大学学生陈淼(右),在台湾的生活比本地学生还多采多姿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陆生每天都关在实验室里做研究,东吴大学两位来自厦门大学与上海复旦大学的交换学生,则是抓紧在台湾的每一天,体验和感受每一次的第一类接触。
厦门大学大三生陈淼和复旦大学大二生莫桑尼,目前在东吴大学分别就读资管系与历史系,两人在台湾的求学生活,比台生还要多采多姿。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