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条流水线在沪投产裸燕麦将在南汇试种
新民晚报讯(记者 董纯蕾 实习生 唐洁)在西方食品界走红多年的燕麦,原来也有部分中国“血统”。经过科研人员的多年努力,它已圆“衣锦还乡”之梦,并在南汇现代农业园区的中加农业国际合作上海基地“派生”出一种新型主食:燕麦米。
燕麦米是从加拿大引种的裸燕麦和国产优质粳米的“混血儿”,兼具燕麦的营养价值和粳米的中式口感。记者从市科委获悉,世界上第一条燕麦米流水线已在沪建成投产,裸燕麦今年将在南汇试种。这一市科委立项资助的国际技术转移项目,有意在长三角打造20万吨的燕麦米生产基地。
裸燕麦营养好
燕麦的营养价值,世界闻名。1997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将燕麦认定为功能保健食品。它富含可降低人体胆固醇的β葡聚糖,有调节血糖血脂、软化血管、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等功效。
其实,燕麦不完全是舶来品。燕麦分皮燕麦和裸燕麦两种。其中,裸燕麦在谷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居首位,其发源地是中国。
攻关“吃口”难题
燕麦的籽粒若是煮成饭,“吃口”不好,因为它外面有一层麸皮,水不容易渗进去,饭很难煮熟。所以,燕麦常以麦片的形式和人们“打交道”。燕麦加工成麦片的过程中需经过高温蒸气和液压处理,其中的部分有效成分——能降血脂的亚油酸会因氧化而遭破坏。
在加拿大从事了多年燕麦加工技术研究的方毅博士,了解到国内“三高”人群日益扩大的趋势,萌发了燕麦米的创意:把燕麦和大米配成对,直接煮饭。“世界燕麦之父”伯罗斯教授、加中农业科学技术合作主管周坚强博士和方毅等中外专家,从1995年开始为裸燕麦的“返乡”而努力,经过十多年的筛选、重新育种、品种再开发,裸燕麦在吉林白城已拥有5万亩的种植规模,产量达每公顷2500公斤。
与此同时,一个深加工的产业化平台在上海建成。在高速旋转的机器中,裸燕麦的表皮在一两秒内就被划下几十道痕;远红外光能“赶走”易致食物霉变的生物酶。这样一来,在留住有效成分的同时,也开辟了足够的“进水口”,加工后的燕麦粒和大米粒以1:4的比例混合,燕麦和大米就能同时煮熟了。在多方支持下,年产6000吨的流水线有了,别出心裁的燕麦米问世了。
直接安家上海
除了吉林白城以外,黑龙江和西藏等都设立了引种加拿大裸燕麦的基地。这种植物不“挑”土壤——盐碱地、沙地、滩涂都行。在白城的种植经验表明,它能在荒地上生长,经过2到3年的种植后,还能改善土壤肥力。南汇今年也将辟两块地引种这个品种;将来,它还有可能在崇明“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