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仲恺农业技术学院于08年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农、工学科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本科大学,也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农业为特设的多学科综合性纪念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所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廖仲恺先生名字命名,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多科性省属本科大学。学校位于南方历史名城广州市,海珠校区位于市中心珠水之滨,海印桥与江湾桥之间,毗邻大元帅府。
占地面积17.7万平方米;正在征地建设的白云校区位于白云区帽峰山下,总占地面积140多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占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钟村教学科研基地位于番禺区,占地40多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前身为近代民主革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何香凝先生于1927年为纪念廖仲恺先生而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广东省仲恺农业学校”,为全国重点中专,培养了数万名从基层农业技术干部到国家省部级领导、工程院院士等优秀人才。1984年升格本科,定名“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校名由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题写。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我校的发展。叶剑英、邓小平、杨尚昆、王震先后为校园内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塑像和廖仲恺纪念碑题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霍英东、马万祺、周铁农等多次亲临学校视察。1987年,学校成立了升格后首届董事会,王震将军任名誉董事长,时任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任董事长;1997年时任广东省省长卢瑞华任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由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以及海外港澳知名人士担任;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学校建设和发展
为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办学,促进学校发展,1987年4月,根据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提议,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仲恺农业技术学院董事会,王震任名誉董事长,广东省省长叶选平任董事长。1997年,广东省省长卢瑞华任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长。2008年,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任第三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由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以及港澳知名人士担任。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备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关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邓小平、杨尚昆、王震先后为校园内的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廖仲恺铜像、何香凝汉白玉塑像和廖仲恺纪念碑题字。国家主席杨尚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霍英东、马万祺、周铁农等多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特别是国家副主席王震,先后四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一贯关心、支持学校建设,有力地推动着学校健康快速发展。海内外各界人士深怀对廖仲恺、何香凝及其开创事业的崇敬和景仰,不断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他们为学校捐款兴建英东实验大楼、图书馆、何鸿燊体育馆、曾宪梓教学大楼等,添置教学科研和医疗卫生设备,设立奖教奖学金,为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不遗余力。
八十多年来,学校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基层农业技术干部、专家、学者以及省部级领导干部,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溢滔、原农业部部长陈耀邦、“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亮驰等。
学校现状
学校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秉承何香凝先生的办学宗旨,弘扬仲恺精神,突出农、工优势,产学研紧密结合,形成了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设有农业与园林学院、轻工食品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化学与化工系、计算科学系、人文社科系、外语系、艺术设计系等院(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体育部等2个教学部,热带亚热带园林花卉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基础化学与生物化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权威批准的托福考试中心和亚洲最大的雅思考试中心。目前有生物化工、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植物病理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多个硕士点,本科专业学科覆盖农、工、理、经、管、文六大门类,其中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生物化工专业获选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植物病理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应用化学、作物遗传育种、热能和动力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获选为校级重点学科。现有在校普通本科生近万人。
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科研设施较齐全。海珠校区现有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科学楼、网络中心、电教中心和体育场等,固定资产总值2.5亿多元;图书馆藏书101.98万册。白云校区一期工程教学用房约4.3万平方米,学生公寓约7.6万平方米,学生食堂0.74万平方米,文化活动中心1.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4.04万平方米。
学校师资和科研力量强。现有在职教职工753人,专任教师485人,高级职称教师21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45%;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教师312人,占教师总数的64%;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1人,省“千百十”工程青年学术骨干18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学校科研能力较强,目前在研各级研究项目360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2000年以来,获省(部)级奖励11项;2004年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1篇。
学校十分重视对外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港、澳、台地区交流频繁,并先后与欧、美、亚、大洋洲的十几个国家的学校建立了校际联系或合作办学关系。
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稳步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农业、工业学科为优势,实现农、工、理、经、管、文协调发展,努力使学校成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现代化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