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位于江苏省南部,属于长江下游地区,北靠长江,南临太湖,濒临东海,属于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州春末夏初时多有梅雨发生,夏季炎热多雨,最高气温度常达35℃以上,冬季空气湿润,气候阴冷。境内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地貌类型属高沙平原,山丘平圩兼有。南为天目山余脉,西为茅山山脉,北为宁镇山脉尾部,中部和东部为宽广的平原、圩区。
2008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220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4%,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8.3亿元、1297.5亿元、836.4亿元,增长3.8%、12.1%、13.7%;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50283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7357美元。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54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
南大街
农业: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幅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60.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1.9千公顷,增长15.8%;粮食总产量达到113.4万吨,比上年增加18.5万吨,增长19.5%。水稻单产再创历史最高纪录,平均亩产达到599公斤,比上年增产近30公斤,单产水平连续六年位列全省之冠。
工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规模双双突破5000亿元大关,实现利润突破200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完成产值5200.1亿元,销售收入508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2%和22%;实现利税371.1亿元,利润总额22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17.3%。五大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规模优势、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进一步显现,全年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973.5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分别完成产值1570亿元、17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2%、101.1%。
第三产业: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3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7%,增速比GDP高出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59.6:37.0调整为3.1:58.9:38.0,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44%。服务业吸收外资步伐有所加快,全年新签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76个,协议利用外资13.2亿美元,占全市协议注册外资的比重达38.7%,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消费: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8.2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增速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其中批零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59亿元,增长23.6%;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0.6亿元,增长29%。城乡市场得到共同发展,城市在社会消费中的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全年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69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投资1203.9亿元。
投资力度: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4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工业投入831.5亿元,增长22.1%;服务业投入606亿元,增长17.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231.7亿元,比上年增长48%,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3%提高到16%。高架道路、电网加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6.7亿元,比上年增长23.4%。
贸易: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7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出口132.4亿美元,增长34.5%;进口43.9亿美元,增长29.7%,进出口、进口、出口三项指标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1个、23.8个和17.6个百分点,位列苏南五市之首。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高新技术产品完成出口1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9.2%提高到15%;对非洲、俄罗斯、巴西的出口增幅分别达41.6%、46.9%和93.8%,明显高于美国、日本等传统市场,特别是欧盟市场出口额达到3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所占份额跃居各大市场之首。
金融:截止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819.4亿元,增幅由一季度末的5.5%提高到24.5%;人民币贷款余额达1851.7亿元,增幅由一季度末的5%提高到17.8%。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6138亿元,现金支出6236亿元,收支相抵现金净投放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双双跨上新的台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达到21592元,比上年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大关,达到10171元,比上年增长12.6%。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8%,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7%,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43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39亿元,增幅达31%。
历年来,常州市被评为“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全国投资环境40优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地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常州市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首批(苏州、常州、威海三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包括下辖的金坛与溧阳两市)。此外还是福布斯最佳商业城市第9名,中国城市竞争力前30。2003年被国务院批准建立特大城市,近年来正在为建设特大型城市而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至2008年,建成区已经达到220平方公里。2008年常州入选全球城市竞争力500强。
常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以经济发达、工商比翼而著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常州成为闻名全国的工业明星城市,以乡镇工业发达为时代特征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是全国最早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
如今,常州市以农机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汽车及配件制造业、新型纺织服装业四大支柱产业为龙头,带动电子信息、新型材料工业、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三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规模和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