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u@xue.me
MSN:tese2009@live.cn |
|
|
|
以立足特色的分级展示为基础;
以多层渗透的优势资源为依托;
以精细完善的专业咨询为保障;
以创新的整合传播方式为带动;
打造“立足特色、名满天下”
的特色扬名系统! |
|
|
|
|
|
|
汪永晨-“绿家园教育基金”创办者
|
|
时间:2009-07-22 |
|
汪永晨 女 1954年7月生于北京,祖籍安徽。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系。
1986年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的创始人之一。 1999年获中国环境最高奖“地球奖”,随后将所获两万元人民币奖金捐给中华环保基金会,设立了“绿家园教育基金”。 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使者”。 2001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保护突出贡献者”。 1995年出版专著《女性独白》; 1998年出版专著《拥抱自然》 《招一只小鸟在你心里筑个窝》; 1998年出版专著《少年大学生之谜》。 从1988年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96年创办“绿家园志愿者”民间环保群体。在中国开创了民间观鸟、观树、领养树等活动。并开始组织志愿者到沙漠、黄河边种树、在长江边保护濒危动物白鳍豚、开辟了绿家园绿色食品耕种营地、“周三课堂”、“记者沙龙”。
今生有一愿:采集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办一座声音博物馆。
汪永晨说:有关环保知识的普及,媒介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汪永晨从1988年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88年制作的广播节目《救救香山的红叶》和《还昆明湖一池清水》在听众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1994年汪永晨制作的广播特写《这也是一项希望工程》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优秀节目一等奖,中国环境新闻一等奖。节目中介绍了江苏一所农村小学的师生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爱护环境保护小鸟的事迹。节目播出后,全国乃至世界已有300多所学校和他们结成"手拉手"学校这所小学校已被世界自然奖金和联合国环境署定为绿色教育示范。
汪永晨制作的有关《中国紫金山天文台》的广播节目融新闻性和知识性为一体,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获1996年"中国广播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997年,汪永晨乘船在长江上航行,发现江轮上没有垃圾筒,垃圾一律扔到江里。回到北京,汪永晨采访了交通部和长江航运管理部门,得知在长江航运的江轮上的垃圾如何处理确实没有条文规定。《长江上的白色》污染这组节目播出后,交通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注。不久,有关"禁止在长江航行的船只上使用塑料饭盒的规定"出台,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大规模的沿江考察,以便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
1998年夏,汪永晨随中国女子长江源科学探险漂流队进入长江源区。采访后制作的广播特写《走向正在消逝的冰川--寄自长江源家书》获得亚洲太平洋广播电视联盟广播节目大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建台以来,在亚广联节目比赛中,只获得过两次新闻信息类节目大奖,这两个节目都是由汪永晨制作的。
1999年开始,汪永晨专门制作环保节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生活时空》节目中开办了《环保热线》、《动物天地》和《走进绿家园自然保护区》等栏目。这几个栏目一播出即引起听众的极大兴趣,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北京环卫局愿意根据听众提出的建议研究后作出相应的规定。
1996年,汪永晨和朋友们一起创办了"绿家园志愿者"民间环保群体,挂靠在中华环保基金会。1996年率先在中国开展了民间观鸟活动。该活动受到联合国环境署的关注并得到国际环保组织的赞助。
义务植树大多是树种上后就没人再管了。汪永晨发起了一个"领养树"的活动。这一活动在全国各地得到了相应,天津、上海、贵州、沈阳的老百姓纷纷参与领养,很快就有几千人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
沙漠植树是"绿家园志愿者"极力推行的环保活动。在"绿家园志愿者"的倡导下,现已有近万人在沙漠、荒山上种了树。
1999年,汪永晨获得了由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地球奖"。她将2万元奖金捐给中华环保基金会,设立了"绿家园志愿者"教育基金。
近年来,除了制作广播节目外,汪永晨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近百万字的文章及大量照片,成为一些报刊杂志的专栏作者。她对生态自然、环境保护都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已出版专著有:《女性独白》、《少年大学生之谜》、《拥抱自然》、《招一只小鸟,在你心里筑个窝》。 |
|
|
共票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