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7
走近西青区,从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从关乎家家户户的住房、看病、上学、就业、养老,这些急、难、重问题的有效解决;从群众脸上漾起的欢颜,你能明显地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幸福。
近年来,西青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奉献给百姓的“民生大礼包”,一年比一年厚重,一年比一年精彩。西青区委、区政府的一次次民生关怀,动人举措,让温暖阳光伴着和美的民生音符,传进千家万户,散发出浓浓的 “爱民情怀”,彰显出“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思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也成为家喻户晓的通用语。
近年来,西青区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在20%以上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用于扶持农业的财政支出达到2亿多元,用于教育的投入高达4.14亿元,安排医疗卫生支出1.65亿元,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400万元。今年,较往年以更大比例的政府财政用于民计民生。
无声的数字,传达出一个有声的事实:重视民生,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在西青区已成为区委、区政府自觉的行动。
去年以来,物价上涨成为百姓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
在一片“涨声”中,人们感到“菜篮子”沉重了许多。而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和社会弱势群体来说,沉重的不仅仅是手中的菜篮子,生活也骤然变紧。
让困难群体生活无忧,不致生活水平随之“滑坡”。针对他们最现实的生活需求,西青区委、区政府一系列民生举措相继出台。
在这份沉甸甸的民生厚礼中,消除农村与城镇家庭在享受低保上的落差,保持同步;建立农村低保与物价指数上涨联动机制,这是给困难家庭送去的第一缕温暖阳光,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别样关怀。
进入2009年,金融危机加剧,让这个春天显得“有点冷”。西青区委、区政府在沉着应对危机,逆势而为保增长、挺直腰板渡难关同时,对民生给予了更加深切的关怀。
经济和民生两手都要抓实,既要逆势而为搞建设、保增长,更要尽力而为抓民生、保民生,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在经济发展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十项扶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等相继落实,让这个春天充满温情和感动。
其实,早在多年前,西青区就提出了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执政理念,多项民生举措都在天津市率先出台,为群众撑起了“保障伞”、编织了“幸福网”,架起了“致富桥”。
一个民字重如山;群众利益无小事,公平正义暖人心;为人民掌权,为人民排忧解难,为人民谋利益,这是西青区各级领导干部在会上经常说到的话语。这不是挂在嘴边的漂亮话,而是落到心里的座右铭。
住房、看病、上学、就业、低保、救助,这些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事,一直是决策者、领导层关注的问题。在改善民生过程中,西青区把城镇、农村低收入家庭、社会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认真做好低收入家庭生活保障工作,让他们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于是, “老有所养、灾有所偿、贫有所济、残有所助、病有所医、军有所优”的六条社会保障线,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临时救济和社会互助为补充,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相配套,各项优惠政策相衔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了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网。
进一步加大财政向弱势群体倾斜力度。2009新年第一天,再次为他们送去福音:统一低保标准,彻底拉平农村与城镇低保家庭享受的低保金待遇,实现了“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每月400元。据统计,财政一年为农村低保家庭支出达千万元。同时,对因为特殊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低保家庭,实行分类救助,享受的低保标准翻一番。在对享受低保的困难群体大病救助上,除去正常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年终实行二次救助,一次性救助资金是现有的低保标准的一倍,确保不让一家一户过不去。目前,已支付240余万元,救助246人。对住房难的城镇低保家庭,给予住房保障,仅去年就有350户住上了廉价廉租房。
去年以来,为缓解物价上涨给农村低保家庭带来的生活压力,西青区在本市农村区县率先启动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与农村困难户生活补助联动机制,对农村低保户和农村特殊困难救助户给予补助。这一机制, 参照天津市定期发布的城镇困难群众生活补助联动机制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指数”,以每月“生活必需品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累计上涨幅度超过3%为启动点,启动联动机制。
党和政府的温馨关怀,让千百困难家庭感受到这个春天并不冷!他们的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最朴实无华的话: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群众所思所愿所盼,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群众所怕所忧所虑,就是我们工作的突破口。西青区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发展的重点,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眼老百姓的看病难、行路难、住房难等问题,倾注人力、财力、物力,破解民生难题。
农村的事,千难万难,养老最难。农民养老,一直是农村老大难问题,也是西青区委、区政府决策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情结。在经济发展同时,区委、区政府对老龄事业给予高度关注和深切关怀,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纳入了政府施政举措,政府为养老“埋单”这一惠及全区3万多老人的重大举措也由此新鲜出炉。
2007年5月,西青区率先破题农村养老问题,出台实施了养老补贴制度,补贴标准从150元到400元。仅养老补贴发放一项,每年政府财政支出3700多万元,使32000老人像城里人一样有了“退休金”。对于五保对象,目前集中供养标准已达到年人均8000元;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标准也达到年人均6000元。此外在全区广泛开展了“助老健康御险”工作,无偿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制作爱心救助卡。
政府为农村老人养老埋单,使养老爱老尊老敬老成为社会风尚。最近,西青区又推出了两项针对老人的“创意”,一项名为“夕阳一招鲜”大赛,让身怀“绝技”的老人,登台展示亮绝活。另一项是在广泛开展贴心助老问卷调查基础上,推出“夕阳圆梦”活动,每个村集中达成10个老人的梦想,每个家庭满足一个老人的愿望。
看病贵、看病难,就医难,一直是农民最揪心、最焦虑的问题。为解决农民就医看病难题,西青区从2006年7月起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个人一年交纳30元,区镇政府匹配资金120元,筹资额达到150元。从2008年起,筹资标准还将大幅度增长。今年,在农民个人出资不变的前提下,保障标准已提高到220元,进一步扩大受益面,减轻农民就医负担。同时,对特困家庭,进行特殊医疗救助,对大病、重病患者给予医疗救助,并对因患特殊病种的五保对象,也实施专项救助。
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偏低、农民就医不便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农民就医条件,在每个街镇都建成一所标准卫生院,使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所标准卫生所。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医疗中心,总建筑面积72980平方米,计划2010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成为达到国家三级医院标准,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辐射本市及周边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为安全、有效、便捷的卫生服务。
西青区的民生关怀,正在融入每个家庭、每个阶层、每个社会角落。
村干部是被经常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常年辛勤工作,只领取微不足道的工资,有的甚至一直就在“打义工”,担任“志愿者”,生活负担很重。而且,即便能享受工资待遇,一旦退下来没有任何生活保障。村官待遇低,工资多年“一贯制”,雷打不动,是村级管理中一个突出问题。2008年。西青区委、区政府把目光投向这个特殊的群体,也把民生关怀送进村干部心坎,出台实施了村级干部待遇试行办法:对村级干部工作报酬实行结构工资制,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依据经济发展状况和劳均收入水平,适时调整村级干部基本工资标准。绩效工资根据村级干部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情况核定工作报酬,确定绩效工资档次。同时,让累计任职年限六年以上的村干部,达到退休年龄后享受退休生活补贴。
来自方方面面无微不至的民生关怀,让每一个西青人都真切地感受到幸福的感觉真好!幸福,在这里正延伸出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西青区对社会事业给予了更加深厚的人文观照,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现财政优先向农村倾斜,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实施了一系列惠民工程,相继开展了社会救助惠民行动、社区服务利民行动、农村基层建设护民行动、双拥共建安民行动、社会性民政便民行动等五项民本行动。
就业是民生根本,西青区从2008年起重点实施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专业农民培训、非农产业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村干部培训、农村经纪人培训、农民高等学历教育培训、女带头人培训、中专生学历教育培训、农村青年人才培养等九大培训项目,年内实现了5000农民转岗就业,使非农就业率达到70%以上。针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西青区广开就业渠道,广泛开展双向选择用工招聘会、座谈会、见面会,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牵线搭桥。同时,对重点企业在用工上开出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关注社会,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在教育等公共服务上,投资2.95亿元,建设了第二所示范高中校。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天津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小学,让农村孩子也享受到城里孩子的良好教育。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一座国际水准的体育中心,能承接多种国内外体育赛事,室内场馆能承接游泳、体操、乒乓球、篮球、排球类比赛,室外场馆能承接大型田径、棒球、足球比赛。此外,为满足农民的多层次、高品位文化需求,西青区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了文化中心。并将建成9个街镇达标文化站和60%的村级标准文化活动室。并在全区建立区级文化信息资源中心,街镇级分中心和覆盖全区的基层服务站点,使广大基层群众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
如果把家庭比作社会最小的细胞,那么,社区就是这一个个单一的细胞依托的载体。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转入社区,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社区建设,成为西青区委、区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
在社区建设中,西青区采取老城区插建、原无场地的改扩建、支付资金购买等三种方式,每个新建达标社区财政予以补充资金150万元,改扩建和购买方式建设的社区财政补贴100万元,每个社区实际投入达到300万元,建成后的新社区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各种功能完备。2008年,全区共投入9800余万元建设资金,建成20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今年将建成15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面积达到16829平方米,计划投入资金3783万元。同时,今年还将对现有居委会进行整合,预计投入资金3600余万元,用于社区工作用房建设。建成后的社区服务中心,将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救助、就业、社区警务等多项社会管理功能,同时提供残疾人康复、养老、文化活动等便民场所。
优抚对象是一个相对独特的群体,以优抚安置为主要内容,西青区确立了保障残疾军人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抚军人家属在内的拥军优属保障线,使军有所优。2008年,西青区用于农村义务兵补贴达到200多万元,目前农村义务兵补贴标准达到年均9600元;城镇义务兵达到6000元。进一步完善了重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投入130多万元对600余名优抚对象进行调标,额度达40%。今年,对重点优抚对象发放困难补助74万多元,已投入40多万元用于医疗补助。对军嫂仅去年就累计发放补助金240余万元,通过招聘会等形式,使军嫂都成功走上就业岗位。为复员退役军人广辟就业渠道,成立了军地两用人才开发使用中心,健全了安置网络,实行文化考试与政绩考核相结合,择优选择用人单位,并逐年扩大货币安置比例。2008年发放自谋职业扶助费242万元,连续多年安置率达到100%。同时,西青区根据驻区部队需要,深入开展科技拥军、文化拥军, 每年投入都在1000多万元。2008年,仅向驻区部队慰问和帮助部队基础设施建设就投入资金620余万元。
近年来,西青区不断创新双拥工作,打造“点有活动、线有亮点,面创新高”的双拥模式。今年以来,在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开展了继承先烈传统,共建美好西青,缅怀英烈丰功伟绩,歌颂西青辉煌成就,忆军旅生涯,抒军人情怀等主题活动。清明节前夕,组织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大机关党员干部,开展了祭奠英烈系列主题纪念活动,掀起了双拥热潮。2003年和2007年,西青区连续两届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区称号。
慈善是社会文明的象征。西青区高度关注社会慈善事业,用创新的理念献爱心,为干部群众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绿色桥梁和通道,西青区诠释出公益慈善的崭新内涵。关注困难群体,传递人间温情,弘扬社会正气,在西青区正在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002年,西青区在天津市率先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工作站,随之街镇也先后建立了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工作点。 2005年,西青区慈善协会正式运行。今年,西青区还将建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规范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对边缘群体的家庭困难救助机制,提高助困、助医、助孤、助老、助学的救助水平。并进一步提高对低保、特困家庭子女入学奖励资金标准,考入大学的以上两类家庭子女一次性享受5000元补助。
一条条绿色通道,串起困难群众与社会,爱的纽带。西青区经常性社会捐助站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目前已累计收到捐赠物品36000余件,捐款600多万元,先后助医、助残、助学、助孤600多人次。并相继落实了就业、就医、助困、助学等配套优惠政策。去年,汶川地震牵动了全区人民群众的心,西青区累计捐助1900余万元,捐助物资1210多万元。目前,西青区已形成暖春、圆梦、育苗、福孤、助才等五大慈善品牌。
不难看出:“数字民生”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西青区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关怀民生的情怀。一座座民生大厦,架起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一幅和谐的社会画卷正在西青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