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科学方法,让喝惯了淡水的农作物与果蔬改口“喝咸水”,这并不是天方夜谭。据获悉,由中科院主持,天津、河北、山东等地13家农业科技部门参与的“环渤海低平原区域咸水安全灌溉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取得新进展,天津市静海县百亩农田开始试验。预计明年底,环渤海地区的农作物有望“喝”上咸水,不但保障营养安全,还将大量节约淡水资源。
环渤海地区盐碱地面积巨大,淡水资源短缺而咸水丰富,怎样合理开发咸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一直是困扰我国科学界的一大难题。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环渤海低平原区域咸水安全灌溉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将于2011年12月31日前完成,预计在该地区建立咸水安全灌溉核心试验区3000亩,累计推广500万亩。同时,筛选适合咸水灌溉的耐盐作物品种8至10个。
作为该项目承担者之一,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专家介绍,目前本市已在位于静海县蔡公庄乡的百亩农田启动了田间小区试验,陆续对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开展微咸水灌溉系统研究。科技人员将通过添加改良剂等方法,将盐分排除在耕层之外,有效避免其对农作物根系的影响,从而使得农作物健康成长。
据了解,该项目在津冀鲁地区整体完成后,可实现试验区粮棉单产与同区域限量淡水灌溉农田相比提高10%以上,累计节约或代替淡水资源5亿立方米。届时,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以及梨、枣、番茄、芹菜等果蔬都将不再“忌口”,喝咸水也能存活而且生长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