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支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沟通城乡,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目前,我市的交通已经形成由公路、水路、铁路等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助推着湘潭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也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湘潭交通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关注交通,关注湘潭。
爱情路:“光棍村”变“幸福村”
湘乡市梅桥镇炉盆村与湘潭县乌石镇的景泉村接壤。过去,景泉村村民都是翻山越岭步行到炉盆村,再搭车到湘乡城区购物。可一座海拔510米的云盘大山横亘在两村之间,这座高山不仅阻断了相邻两地的交通,也妨碍了两地人文交流和经济发展。两村村民把水泥路修到了山脚下,仍有3公里不能连接。村里多年来几乎没建什么新房。村里的适龄女青年大多到外地打工,外村姑娘又不愿嫁过来,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光棍村”。
湘潭市交通局和当地负责人非常重视这里的交通困难问题,将其列入交通帮扶工程计划。在政策补助资金的支持下,2008年3月开始,两村村民踊跃筹资,开山劈岭,填沟砌坡,终于修通了一条盘山公路。从此,云盘大山变通途,两地村民交通顺畅,农村经济活跃起来,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两村不少大龄青年终于结束了“打光棍”的历史。“湘潭县的4位靓妹嫁到了炉盆村,景泉村的两个小伙子迎娶了炉盆村的两位俏姑娘。”炉盆村小伙子李记这样介绍两村今年的喜事。
农村公路建设是我市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资金筹措十分关键。市交通局牵头出台了《湘潭市县际及县到乡镇公路建设暂行办法》、《湘潭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试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争取农村公路建设列入市重点工程,制定了减免税费、简化手续、以奖代补等优惠政策,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对通畅工程中的县乡公路、县道,市、县各补助6.5万元/公里;常养乡道,市、县各补助5万元/公里;季养乡道,市、县各补助1万元/公里;村道畅通,市、县各补助0.5万元/公里。通过广泛宣传,落实政策,全市掀起了捐资出力修路的热潮。
上学路:雨天无需穿雨靴
“水泥路真好,下雨的时候,孩子们再也不用穿着又重又冰冷的雨靴上学了。”韶山市大坪乡梅花村的一位小学教师说。
现在,放学后,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回家,不再因为“烂泥路”要父母接送。孩子舒心,家长放心。但说起这条水泥路,大家永远忘不了老党员文克兴。
梅花村82岁高龄的老党员文克兴有着44年党龄。看到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里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年轻后生一个个外出打工,几年难得回来一次,他不禁感慨。
“下代人再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是绝对不行的!”
近几年,政策好,梅花村抓住国家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建设良好机遇,在大坪乡政府和韶山市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启动了水泥路面硬化工程。为了修好这条路,文克兴老人不仅自己带头出资,还动员全家集资9000元。在筹资期间,他不顾年事已高,拄着手杖,东奔西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并积极发动有经济能力的群众捐款。老人凭着一腔热血和坚定的信念,感动了广大村民,仅3个月就筹好了修路所需的资金。今年6月29日,大坪乡梅花村2公里的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圆满画上了句号。路修好了,老人了却了自己的心愿,也欣慰地闭上了双眼,成为村民们心底最敬仰的人。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促进我市通畅工程建设平衡发展,尽快提高通畅率,市交通局及时推介先进典型,对农村公路建设的先进乡镇、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以及捐资修路的热心人士进行奖励表彰,充分调动乡、村干部和农民修路的积极性。
农村公路建设点多、线长、面广,工作难度大。市交通局狠抓工作不放,定期召开农村公路建设情况碰头会,及时协调矛盾,解决问题;及时拨付资金,确保工程进度。近几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每年投资都在4亿元以上,通畅通达工程和通乡公路每年建设1500多公里,年年超额完成计划。我市已连续4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目标管理优胜单位。今年,省交通厅安排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县到乡里程目标60公里,通畅里程300公里。至10月底,已完成通乡里程60.2公里,通畅里程519.2公里,完成投资15494万元。
致富路:幸福生活在前头
湘潭县易俗河镇烟塘村是一个以瓜果蔬菜种植为主的农业村,一条水泥路贯通全村后,村里的蔬菜瓜果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烟塘村蔬菜二组的袁冬梅,在蔬菜基地旁种植葡萄已有好些年。过去由于道路不通,她家2.5亩葡萄挂果成熟后,家人每天挑着箩筐,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叫卖,不仅费时费力,还卖不了好价钱。一年下来,葡萄收入只有1.5万元左右。水泥路修好后,每天都有附近居民或企事业单位员工到她家的葡萄园里选购葡萄,葡萄价格也从3.5元一斤涨到5元一斤。她乐呵呵地说:
“今年没出门,葡萄反倒卖得差不多了,提子也可以这样卖,这么看来,今年的水果收入会比往年多出三倍以上。”
“一年下来,收割成本节约了1600元,卖粮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买饲料、化肥成本可以节约100元左右……”湘乡市育塅乡石磴村绿豆坪组村民杨振辉算着他家的增收账。这些节支增收,都得益于村上一条1.5公里长的水泥路的拉通。
石磴村村民最大的致富门路是养猪。村里家家户户都喂了猪,年出栏100头猪以上的就有好几户。但是以前,因为没有一条好点的路,猪出栏时,村民要么忍痛降价,就近出售,要么就要拿着鞭子,将猪赶到几里之外的省道。另外,养猪户都面临着“仔猪进不来,肥猪出不去”的困境。
“现在好了,我家每年要出栏80头猪,一下子可增加千余元收入哩。到时候我就可以自己买一台三轮车,自己进仔猪、卖肥猪,还可以方便买饲料!”杨振辉难掩心中的欢喜。本想出去打工的他,现在一心只想着扩建猪舍,扩大养殖规模,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早日致富。
路修好后,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湘潭县的谭家山镇、青山桥镇,湘乡市的皮革工业园,在农村公路改造后,大力发展煤炭、皮鞋、皮料生产为主的产业群,引进企业100余家,创税近亿元。湘潭县茶恩寺镇全面启动农村公路建设后,已修了130多公里的村道,通畅率达95%。岳塘区坚持“政府启动、政策推动、群众主动”的原则,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如今,我市农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国家出大头,个人出小头,农民得实惠,幸福在前头。”
放心路:狠抓质量保畅通
“短短的4个月,硬化村道4公里。即使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里,这也很难办得到。我们村虽然是‘帮扶村’,却做到了。”湘乡市栗山镇石桥村支书叶激坤说,“没有交通部门的帮扶,我们村的公路建设速度不会如此迅速,质量也难以保证。路修好了,我们村接下来的重点是开发山地,大力发展楠竹和油茶生产,让村民增收致富。”
农村公路建设是千百年的大好事,但决不能让豆腐渣工程毁了这一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市交通局把“多修路”和“修好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去年起,该局深入开展“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严把路基改造验收关、技术标准关、施工队伍准入关、群众监督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公路建设质量。
每年底,市交通局与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联合组成农村公路验收组,对当年建设里程进行100%验收,并公示结果。3年来,我市农村公路建设质量不断攀升,质量抽查单点合格率达95%以上。
俗话说,道路“三分建、七分养”。农村公路修好后,市交通局在农村公路养护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我市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六个一”的监管模式,即“一片一领导,一乡一监理,一镇一现场,一路一把关,一月一点评,一路一档案”。他们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落实管养主体职责。目前,我市农村公路GPS定位数据采集和GIS输入工作已完成,形成了“一村一图一表”的数据库,建立了全市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档案,并将尽快建立“湘潭农村公路”网站。
如今湘潭乡村,旧貌换新颜。道路宽了,村庄美了,农民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