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市政府会议室,市委、市政府邀请省内知名高校负责人,召开湘潭市产学研结合工作座谈会,再度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市领导彭宪法、余爱国、曾震亚、廖国锋、张志成出席座谈会。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等9所大学副校长和科研处长参加会议。副市长廖国锋主持座谈会。我市各大企业、园区和相关市直部门负责人参会。
从2003年开始,我市先后与湘潭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签订了市校合作协议,组织200多家企业与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校企联合攻关,使产学研合作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为主、高校支撑”的局面。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针对我市四大战略性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实际需求,明确了20个科技服务小分队、100名科技特派员下企业等细则,加速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据统计,“十一五”前三年,我市120多家企业与高校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和共建创新平台、科研基地的协议,共征集技术难题300多项,实施产学研合作重点项目186项。通过产学研项目合作,带动企业投入2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产学研合作有力助推了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全市四大战略性产业完成工业投资100亿元,实现总产值557.68亿元,同比增长44.68%。现代农业方面,我市以农林畜优良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切入点,初步形成了生猪、粮食、湘莲、楠竹综合利用等四大特色产业链。2008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7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30家。
在广泛听取高校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后,市委书记彭宪法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湘潭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产学研结合工作起步早,取得了较好效果,特别是近六年来,以信息技术嫁接传统工业,有力助推了新型工业化。当工业化进入中级阶段,依靠科技进步,深化产学研结合,是实现经济转型的一条捷径。市委、市政府乐于为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彭宪法说,湘潭是国家专利试点城市、国家专利产业化(湘潭机电)试点基地,拥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湘潭的“两型社会”建设顶层设计已经完成,三个示范区已经挂牌运作,其重要思路是加快经济转型,这些都希望得到高校的支持,以加快湘潭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实现共赢发展。
彭宪法希望在四个方面加强合作:第一,利用湘潭的空间发展优势和土地优势,与大学设立科研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第二,构建高素质人才培训基地。第三,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接,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第四、高校与大企业合作,在湘潭的前沿产业尖端领域共建科研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发新技术。
市委副书记、市长余爱国作重要讲话。他认为,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实现转型、创新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存量的转型提升,增量的创新发展,都要依靠科技的支撑。余爱国强调,一要提高认识水平,解决认知问题。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为主、高校支撑、市场运作”原则,由松散型合作向紧密型合作转变;由低层次合作向高层次合作转变;由研究型向转化型转变;由务虚性向务实性转变。二要提高合作水平,解决共赢问题。没有品质就没有品牌,没有品位就没有价位。品质、品位、品牌,是企业的生命。企业要主动与院校合作,提高品质,打响品牌。三要提高保障水平,解决学校的后顾之忧问题。相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订详细的产学研结合操作办法,拿出具体的政策保障措施,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使产学研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四要提升产业定位水平,解决“两型社会”发展方向问题。
余爱国表示,湘潭市热诚欢迎高校参与湘潭的“两型社会”建设,希望高校把湘潭作为科研基地,并将研发成果放在湘潭,为科技兴市提供示范,湘潭市政府将提供政策保障、土地保障,实现共赢。余爱国同时要求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在创建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上有新的突破。有关部门要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产学研结合得更紧,为产学研结合注入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