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促进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的需求,据专家分析,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特色文化产业将迎来一个爆发点。
2008年,湘潭市工业总产值已迈上1000亿元台阶,人均GDP已达到3000美元。
在这个节点上——湘潭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特色文化产业大有文章可做。
“文化强市”要有一系列的产业支撑,我们已经把“中国书法名城”这块金字招牌拿回来了,接下来从实体入手,打造好的品牌与平台,按照市场规律、公司化的运作,把产业做大做强。
——8月28日,市委书记彭宪法在即将成立的湘潭书画名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视察了“中国书法名城(之乡)国庆巡礼展准备工作后,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发表了看法。
的确,“中国书法名城”只是一个起点,如何擦亮这块金字招牌,将传统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为文化本身的发展与繁荣服务,也为湘潭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中国书法名城”授牌之后我们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2008年12月24日,在东方红广场举行的“中国书法名城——湘潭市”授牌仪式上,市委书记彭宪法和市委副书记、市长余爱国从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手中接过牌匾。
一“中国书法名城”授牌后记事
翻阅2008年湘潭大事记,12月24日是个令人欣喜的日子。那天上午,在东方红广场宏伟的“乡情”雕塑前,市委副书记、市长余爱国从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手中接过了“中国书法名城——湘潭市”牌匾,从此,湘潭成为全国第七座“中国书法名城”。
“我们举全市之力创建‘中国书法名城’,不仅仅是争这张名片、这块‘牌子’,而是要建立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发展好群众书法、群众文化……”这是余爱国在一次创建工作大会上的讲话。授牌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只说明一系列工作有了新的起点,要从一个新的高度来做。今年4月28日,湘潭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繁荣书法艺术事业的意见》的文件发布了,普及、推广书法艺术成为了全市人民的共识,从娃娃抓起,学校将书法纳入教学大纲;书法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军营、进企业,“五进”活动的开展,更是让全市上下掀起了学习书法的热潮。
4月份还有一件和书法有关的事,17日,在河南开封召开了中国书法名城巡礼活动联谊会,会上,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赵长青,中国书协副主席吴善璋,中国书协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戴志祺等中国书协的领导,以及来自书法名城、书法城、书法名山、书法之乡以及相关部门的代表对中国书法名城巡礼展的举办以及中国书法名城(之乡)联谊会会刊的创办进行了讨论。湘潭有4位代表在会上发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巧艺发言,表明了湘潭市委、市政府对繁荣书法艺术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关心,市书法家协会执行主席李光泉汇报了湘潭市书协新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案,市文联主席赵志超和企业家马红兵从各自的角度,对湘潭承办《中国书法名城》杂志所具备的条件作了详细的报告,此外,市长余爱国发来“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并诚挚邀请各位艺术家莅临湘潭”的贺信……“就是这样一种默契,传达了湘潭人对书法艺术事业的感情、信念与决心。”李光泉后来回忆说,“那天会议上当场决定,中国书法名城(之乡)联谊会刊《中国书法名城》交由湘潭书协承办,中国书法名城国庆巡礼展在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后,举行巡回展出,第一站就来湘潭。”
一本杂志、一次巡展,对湘潭有着怎样的意义?9月2日,周巧艺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书法名城国庆巡礼展是集中全国书法精英举办的一个大型活动,《中国书法名城》也是一本面向全国的杂志,我们要利用这样的平台广泛、深入地开展对外交流,吸引更多的书法艺术家参与到我们活动中来,关注湘潭,特别是关注湘潭艺术家们,让湘潭的艺术成果让外界了解,让湘潭的艺术家能够‘走出去’,这对湘潭书法艺术的发展,提高我们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拓湘潭书画产业的市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筑台招月,种松听风”。巡展作品中,湘潭书法家熬普安先生作品中的两句话让笔者感触。9月5号,在湘潭书画名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新装修的展厅,巡回展览将在湘潭拉开帷幕,《中国书法名城》创刊号也将在这天举行首发式……台已筑好,松已种下,书画艺术所蕴藉的无限丰富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后面的市场、影响力等文化附加值,会呈现给我们怎样的“风”与“月”?湘潭人在期待,也在追问。
二从资源大市到产业强市,湘潭必须“破题”
“湘潭是文化资源大市,却不是特色文化产业强市。”周巧艺对我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这样评价。他说:“湘潭的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我们目前还没完全破题。”
湘潭的文化资源在全省名列前茅,为什么特色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却远远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周巧艺将其归结为四个方面的问题:认识不足、体制不顺、环境不优、投入不够,这是导致我市特色文化产业滞后的深层原因。面对这些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周巧艺说,湘潭应该“破题”,也可以“破题”——
“就认识而言,特色文化产业是一种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它改变了原有的以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为主要财富增长方式的经济发展道路和社会发展模式,被称为‘低碳经济’、‘最聪明、最绿色的经济’,当今时代,文化因素已成为经济竞争的核心因素,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主动,所以,我们应该把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放在一种战略的高度来看待。”
“就环境而言,湘潭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从大的方面看,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继纺织、轻工等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第十一大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与扶植,必将迎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另外,适应‘两型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已纳入‘两型社会’配套总体方案之中;第三,目前湘潭经济已步入了良好的发展轨道,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这将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拉动作用。”
“文化的问题,不能由文化自身来解决,应当从制度的层面去解决。我们文化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政府对公益性文化活动要加大投入,对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要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要鼓励各种资本介入,很多文化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改制、转型,进入市场化运作。”
“湘潭的文化产业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扶植、支持。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已经建立起引导和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湘潭市委、市政府也会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扶植文化产业发展。当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靠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做的,是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引进更多的战略投资者,真正培育起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
三800万元的投入,一位商人的眼光
最近,一家公司的成立成为湘潭老百姓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就是前文中提到在开封会议上一举把《中国书法名城》杂志和中国书法名城国庆巡礼展承办权一举揽下来的企业家马红兵。9月3日,笔者来到位于莲城商业步行街的湘潭书画名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3000平方米的展厅里,“向祖国汇报”为主题的中国书法名城(之乡)国庆巡礼展已经完全布置好,刚刚出品、尚留着淡淡墨香的《中国书法名城》杂志已在书法家手上传阅。
“千流归大海,高路入云端”,爱好书法的马红兵在他办公室的墙上,挂了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湘潭地产界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从楼市转向文化产业,斥资800多万元打造这样一个书法艺术品交易市场,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记者采访马红兵。
“在房地产市场开始不景气的时候,我就在思考转变投资方向,湘潭文化底蕴深厚,投资文化产业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何况文化产业目前湘潭暂时还是冷门,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马红兵真正下决心投资文化产业,是在湘潭市荣膺“中国书法名城”之后。“透过这块金字招牌,我也看到了当下湘潭书法界的实力,很多湘潭书法家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本地却没有一个宣传、推介他们的平台,书法名城也还只是牌子,没有实体,这也就是我投资创办这家公司的出发点。”
9月5日,马红兵的艺术公司将举行一次书画艺术品拍卖,拍品全是湘潭本土艺术家的作品,但有些作品起拍价并不高。“这次拍卖更多的还是面向本地的百姓,向他们推介本地艺术家,让他们了解艺术品的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马红兵说,以后,公司每月都会举行拍卖,市场定位和运作方式也会不断调整、创新。另外,还会到韶山、张家界、岳阳等旅游地去开拓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经营范围也会往艺术礼品、工艺品、文房四宝、广告装潢等项目延伸。总的来说,在产品开发方面要突出的就是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
马红兵对湘潭目前这个“冷行业”转热的充满信心不无道理,特色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它具有“抗衰退”的突出特点。经济形势下滑时,人们渴望从文化娱乐中寻求精神的慰藉,特色文化产业往往逆势飘红,在经济大萧条中迅猛发展起来的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就是证明。
而相比市场传播属性较高的广播影视等产业,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竞争力较弱,市场开发不占优势。但我们有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有像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这样的节会,还享有“伟人故里,文化名城”、“中国书法名城”等称号,随着门店招牌、户外广告的艺术改造、“书画一条街”等产业规划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文化湘潭”日益展现出她动人的风姿。
立足当下,立足这片文化热土,如何将地方传统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甚至是经济硬实力,提高其市场属性,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让湘潭在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的激烈竞争中,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这不仅仅是像马红兵这样有眼光的民营企业家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从市委、市政府到所有关心湘潭未来发展的市民应该共同商讨的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