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平利县城关镇太平寨村二组村民冯清礼在大山深处投资30余万元建起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羊圈和住房,他自信地说:“我要借助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机遇,一门心思谋划养殖业,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力争建设陕南最大的白山羊养殖基地,带动更多的乡亲走向富裕!”
如今,象冯青礼这样的畜牧产业大户在该县层出不穷,“学科技、兴产业、做品牌、增收入”已经成为广大养殖农户的共识。截止10月底,全县生猪、白山羊和家禽饲养量分别达41万头、19万只和100万只,畜牧产业收入突破4亿元,撑起了农村经济“半壁江山”。
政策驱动:夯实产业基础
平利境内地貌嵯峨、林木茂盛、水草丰美,是发展养殖业的“天然牧场”。为充分挖掘潜力,平利县委、县政府立足市场调结构,依靠科技增效益,扶持龙头求突破,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骨干产业来抓。他们按照“养殖标准化,品种优良化,饲草料配方化,管理科学化”的总体部署,县、乡、村及畜牧部门逐级分别签订《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责任书》,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为促进畜牧业发展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和推动工作。
2009年以来,平利县委、县政府坚持投入力度、工作力度和宣传力度“三个不减”,确定了4个5万头畜牧强镇、8个万头示范村和22个重点村进行重点扶持。对示范村和新发展畜牧大户,新建圈舍用地按生产性用地对待,用地手续从简,只收工本费,土管部门参与规划,主动上门服务。县畜牧中心紧紧围绕发展思路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以市场为导向,以思想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全力推进畜牧产业优化升级。通过算帐对比、参观交流、典型现身说法等措施加强宣传教育,促使农民转变观念,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实现了畜牧产业“保存量,添增量,扩总量,提质量”的目标。
典型带动:壮大产业集群
平利县城关镇南河坝村一组村民赵雨一直以加工豆腐和种植蔬菜为生,今年经过政府扶持,投资2万多元建起了200平方米的“正大模式”养猪场和2个沼气池,形成了“豆渣喂猪、猪粪制沼、沼液浇菜”的多位一体的生态养殖模式,仅养猪一项年收入可达6万元。实施强村大户战略,是该县推进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点举措。
为培育强村大户,实施典型带动,县上加强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完善目标管理、督促检查、兑现奖惩等制度,形成了层层有目标,级级有责任,人人抓发展的工作格局。县、乡两级政府对养殖大户进行重点扶持,对新发展的畜禽养殖大户,根据养殖规模,由政府出面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统一规划,科学选址,并积极协调解决养殖用地和银行贷款。同时,他们把扶持发展营销中介组织、规模养殖、加工企业作为实施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建立了39个村级养殖协会,发展会员1000余人,形成了“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畜产品营销网络。今年以来,全县建成50头以上的良繁场18个,20头以上的良繁大户100户,千头以上养猪厂8个,万头以上养猪厂2个,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实现产值3.2亿元。
服务推动:实现产业富民
“翻山越岭跑得欢,只为农民能赚钱。风吹雨打志不移,再苦再累心里甜。”这是平利县畜牧战线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一心抓服务、全力促发展”的精神风貌,在老百姓心目中树起了新时期“泥腿子干部”的光辉形象。
为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县上成立了畜牧产业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包抓一个畜牧强镇,分管领导和农业局、12个乡镇主要领导分别包抓一个示范村,县畜牧中心干部每人挂靠一个乡镇和一个示范村,从良种繁育、饲草基地、防疫体系、科技服务、中介组织、资金扶持六个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和扶持。城关镇畜牧站站长刘方华年近六旬,是远近有名的畜牧专家,在肩负着全镇30个行政村的疫病防治和技术推广重任的情况下,还投资购回10头种牛、20只种羊,同45户农户实行联养,走出了一条市场化发展畜牧业的新路子。县畜牧中心技术员高明亮、周敬银等成天帮着农户购材料、建圈舍、搞防疫,风里来雨里去,常常弄得一身泥一身汗,被村民视为贴心人。
2009年以来,为推进“圈舍标准化、繁育良种化、喂养科学化、防疫便捷化”四项建设,全县编印畜牧信息10期,发放资料8000余份,举办技术培训30场次,培训人员达3000余人次。按照“因病设防,突出重点,科学免疫,综合防治,分级管理,协同作战,讲求实效”的原则和动物防疫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的要求,采取春秋两季强制性免疫和示范大户程序免疫相合的办法,使动物W病免疫率达100%,猪瘟(三防)力度达95%,高致病性禽流感防疫达100%,三联四防达80%,免疫建档率达100%以上。同时,切实加大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和市场监督工作力度,市场检疫率达100%,概检率达100%,为突发性疾病筑牢了防线,2009年以来未出现重大动物疫情,确保了畜牧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