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按历史时间顺序共编入了116篇文章,介绍了130余位新疆历史人物的事迹。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是很长的,上限始于汉代,下限止于辛亥革命。全书只包括古代史与近代史两个部分的历史人物。载入本书的新疆历史人物,仅是应当介绍的新疆历史人物中的一小部分,尽管如此,通过这些人物的具体事迹,生动地说明了自古以来新疆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新疆各族人民对于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对于发展和丰富祖国的经济文化,都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这个由来已久的历史传统,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从秦汉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编入这本书的历史人物,都是曾经活动在新疆历史舞台上的各民族的代表人物,这是完全符合自古以来新疆就量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实际的。
目录
前言
西王母与周穆王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
乌孙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猎骄靡
乌孙名王翁归靡
西汉扦弥国太子赖丹
献身于边疆事业的常惠
汉朝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
龟兹王绛宾
维护祖国统一的莎车王延父子
东汉戊己校尉耿恭
班超班勇父子在西域
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
……
书摘插图
西汉初年,我国北方匈奴族的奴隶主贵族经常发动战争,扰掠汉朝北方各郡县,俘掳人丁,掠夺财物,使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当时汉朝建立不久,政权尚未十分巩固,国内的藩王割据势力很大。汉朝政府除了对付封建王侯的叛乱外,尚无力阻止匈奴的掳掠。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政府为了保境安民,采取了和亲与赠送财物的办法,把宗室的女子封作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且每年向匈奴赠送大批的物品,约定不得再进犯。和亲虽然收到了一时的效果,但并没有完全消除匈奴对汉朝北方边郡的掠夺。
大约在公元前177年(汉文帝三年),匈奴占领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在焉耆(今新疆焉耆)、危须(今新疆和硕东)、尉犁(今新疆尉犁)等地设置“僮仆都尉”(奴隶总管),征收赋税和进行奴隶制统治。
到了西汉中叶武帝的时候,中央政权进一步巩固,国内王侯的势力大大削弱,生产有了发展,军事力量随之加强。所有这些都为抗击匈奴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是,汉武帝决定反击匈奴。其战略是:在东方切断匈奴与涉族的联系,在西方切断与羌族的联系,并遣使联络西域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为了实现这个战略,准备派遣使者到西域寻求同盟者。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建元三年),汉武帝从一个匈奴俘虏的口供里得知:生活在敦煌附近的月氏人,多次遭受匈奴的攻击,月氏王被杀,大部分月氏人被迫西迁。西迁的月氏人历史上称为大月氏,仍留在河西地区的少数月
氏人则被称为小月氏。月氏人对匈奴是怀有仇恨的。汉武帝认为,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是实现他的全部战略的重要步骤。于是,悬赏招募出使大月氏的使臣。郎官张骞(汉中人)应募承担了出使的任务。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建元三年),张骞带着汉朝政府给他的100多名随从人员,离开长安向西域进发。在随行人员中有一胡人(少数民族)名甘父(因其曾为堂邑县人家的奴仆,故又名堂邑甘父,或简称堂邑父),充作张骞的
向导。从长安到西域,必须通过河西走廊,当时河西一带还控制在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的手里。张骞及其随从人员进入河西走廊后,原想伪装越过,却被匈奴巡逻的骑兵捉住,送到了匈奴单于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境内)去了。
匈奴军臣单于想通过威吓和诱惑使张骞投降,为匈奴效劳,并迫使张骞娶了个匈奴女子为妻。张骞在匈奴过了10年多的半囚犯式的生活,最后终于找到机会,偕同堂邑甘父及随从人员逃出了匈奴的辖区,继续西行。
张骞西行的旅途生活非常艰苦。他以坚忍的毅力克服了许多困难,历经戈壁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