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北接上海、江苏,南连福建,西与江西、安徽接壤;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06%,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3061个,是中国内地岛屿最多的省份;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90公里,占中国内地的1/3以上。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9.4%。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又称浙江,省以江名。全省现有杭州、宁波2个副省级城市、9个地级市,36个县、22个县级市和32个市属城区;常住人口464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3.5%。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7000—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6000—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5000—7000千年的马家浜文化和4000—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浙江悠久灿烂史前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历史长河中,浙江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哲学、政治、军事、科技、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均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初步统计,东汉以来,文人巨匠辈出,载入史册的浙江籍文学家逾千人,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特别是“五四”以来,出现了鲁迅、茅盾等一大批浙籍文化名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院”院士(学部委员)中,浙江籍人士占了近五分之一。
浙江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浙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的美誉。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有国家风景名胜区16个,国家级旅游渡假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37个;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有国家森林公园24个、省级森林公园47个;全省有杭州、宁波、绍兴、衢州、临海等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个省级文化保护区、27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经济繁荣,优势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发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精神,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的跨越。1978年以来,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13%;2004年,初步预测,全省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5%,成为中国内地第4个生产总值超万亿元的省份,占中国内地当年全部生产总值的8%。以现行汇率计算,浙江地方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300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00美元,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852.3亿美元,增长38.8%,其中出口581.6亿美元,增长39.8%,继续位居中国内地第4位;进口270.7亿美元,增长36.6%。经济发展可持续能力明显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科技综合实力分别居中国内地第6、7位。在中国内地百强县中,浙江占30席,数量居中国内地各省(市、自治区)首位。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被评价的60个区域中,浙江省名列第19位,比2003年提升了19位;在30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区域中,浙江省名列第6位。
浙江民企活跃,特色明显。民营经济发达是浙江的一大特色,是浙江所有制结构优势、市场先发优势、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完成原始积累的浙江民营经济掀起了“二次创业”的热潮,出现了新的飞跃。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个私企业增加值(GDP)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以上,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72%,引进外资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04年底,全省私营企业总数达到33万户,个体工商户达168万户;个私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额达3900多亿元。浙江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创汇额等指标均居中国内地各省区前列。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70%,税收收入占一半以上。在中国内地民营500强企业中,浙江占据188家。
浙江科教发展,社会稳定。浙江是中国内地各省区中第一个基本普及从学前3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的省份,普通高考录取率达7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成人教育和高职、远程、特殊教育健康发展,民办教育发展态势良好。科技事业日趋发达,全省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投入的局面,企业成为了我省科技投入的重要主体,众多的民营企业已经设立了研发中心。文化事业日趋繁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2004年9月,浙江成功地主办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