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国家科技部2001年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2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同年12月,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纳入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园区位于东北松辽平原腹地的公主岭市,核心区面积20.07平方公里,统筹规划为科教贸易区、高新技术示范区和产业发展区。
在体制上,管委会是四平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处级建制。由公主岭市委、市政府代管。除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由四平市委任命外,其他人员实行聘任制。在类型上,属于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示范推广和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政府主办型综合园区。在格局配置上,核心区外有示范区和辐射区。
总的发展模式是:“一条主线”、“两个系统”和“四个平台”。即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形成产业发展系统和辐射带动系统,建成技术平台、市场平台、产业发展平台和信息平台。
总的发展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把园区建设成为吉林省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基地、农畜优良品种繁育基地、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孵化基地、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2007年和建区的2002年对比,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95%,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9.97%,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58%。
——整合科技资源,推动自主研发。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整合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区内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推动农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累计培育高产优良品种137个,其中,玉米54个、水稻36个、大豆39个。
——选择适宜路径,加速成果转化。为了“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在核心区及附近建设了10个示范园,总面积350多公顷。现代农业示范园自2003年启动以来,每年都有5000人次前来参观。从2004年开始,先后投资130万多元,建设了7个专家大院。以企业为依托,以人才为支撑,以增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较好地发挥了农民培训、技术服务、科技示范等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曾被吉林省委、省政府评为县域经济升位活动科企协作优胜单位,两次被中国农学会评为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2007年9月,在科技部组织的综合评价验收中,顺利通过了省级初审。
——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核心区共有各类企业216户,其中规模以上35户,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户,外资企业3户,中外合资企业3户。已形成了以“吉农高新”为龙头的良种产业链、以“黄龙公司”和“中粮公司”为龙头的玉米产业链和以“华正公司” 和“高金公司”为龙头的生猪产业链。
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放大了初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拉动了所在区域粮食和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增大了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为推广科技成果拓展了市场,也增强了自身的“造血”功能,使科技研发和成果推广这项公益性事业有了一定的财力保证,也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7年来,建成区面积稳步拓展。核心区平均每年以0.6平方公里的建设速度推进,建成区面积达到11.51平方公里,占规划面积57.35%。7.9平方公里的产业区有4.5平方公里实现了“七通一平”,占规划面积的56.96%。区内新建道路25.98万平方米,总面积达26.68万平方米。新建公路桥1座、铁路桥9座。横贯核心区10公里铁路区段平均1.1公里有1座铁路桥。新建给水管道8600延长米,总长度达3.94万延长米,完成了产业区水源地配套设施建设并投入使用。供水能力达3万吨/日,供水普及率91.7%。新建排水管道2.29万延长米,总长度达3.46万延长米。新建供电线路7900米,总长达7.8万米。新增供电能力1.15万KVA,总容量达11.45万KVA。新建地下通信电缆5.2公里,总长达26.2公里;新建通信杆路17公里,总长达57公里。2004年建成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和3万吨/日中水回用工程,污水处理率达到75%,污水排放达到国家1级B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