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领先造出的产品
(1)南方动力机械公司在1954年8月试制出国内第一台飞机发动机,为中华民族结束了不能独立制造飞机的历史。当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为该公司签署贺信嘉勉:“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继续努力,进一步掌握技术和提高质量。”
(2)1958年12月,株洲电力机车厂在湘潭电机厂等单位帮助下,试制出国内第一台被命名为韶山1型的电力机车。1969年9月,试制出比韶I型先进的韶2型电力机车;1978年12月30日,试制出功率比韶2型增大600千瓦的韶3型电力机车;1985年12月,试制出牵引功率大于韶3型机车40%的韶4型电力机车,发展成为国内唯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机车制造基地。
(3)株洲车辆厂于1978年设计制造出适合我国铁路线情、能自动转换导向位的落下孔大货车,这种货车可平稳通过各种弯道,载运150吨货物。尔后,又创新设计制造出不增加车轴承压重量,能增加运量的3支点式铁块平车,它变普通货车的4轴2支点式结构为6轴3支点式结构,可使在同样铁轨上运用的每辆货车的载重量由60吨增加到90吨。接着,还设计制造出可载重350吨的钳夹式长大货车。这3种货车均为国内领先问世的第一台,已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我国优秀新产品奖和我国技术进步二等奖。
(4)1982年,株洲桥梁厂在国内领先生产出适应于重型轨道线路和铁路运输高速度、大运量承压的S-2J-2型预应力混凝土轨枕。1985年,为衡广复线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孔大跨度桥梁棗40米厂制钢绞线后张发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用它架桥,可减少支承桥墩,提高工期速度。
(5)1978年,株洲洗煤厂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台“DRS-120000”型高压电容式储能焊机。这是焊接不锈钢筛板、筛网最理想的设备。其容量为12万焦耳,是我国最大的储能焊机。
(6)株洲电力修造厂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台改进型油隔泵,对解决国内火力发电厂除灰问题是一个重大突破。
(7)1985年,湖南电力电瓷电器厂设计生产出国内第一台220千伏六线圈防爆卧式电流互感器。当有防爆装置的电流互感器问世成批生产后,已行销到了全国各家电厂。
(8)株洲市港务管理处在有关单位帮助下,于1985年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艘浮式悬链链斗装卸船。用它装卸河沙,每个工班的装卸能力可由一般500吨提高到800吨。
(9)1986年,株洲通用电器厂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台电脑高压无功自动补偿器,是要进行高压无功补偿单位最理想的产品。
(10)株洲市整流器厂在有关单位帮助下,于1978年设计创造出国内第一台CBBHS-3000/250型大型可控硅变压整流装置。应用于生产,可年节电330万度,增加效益126万多元。
(11)1986年,醴陵市电机厂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台ZB841型自动排渣浆磁造机。其最大的优点,能自动排渣、连续作业,断电分流,质量稳定可靠。1987年9月,参加国际陶瓷机械业博览会,得到英国、马来西亚等国专家的赞赏。
(12)1984年,株洲市职工大学应用微电脑新技术,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台原木自动测积仪,广泛应用于需检尺计量原木或型材的部门和单位。
(13)1986年,中南无线电厂研制出国内第一台TF-4025A、4525A型双向天线放大器,用它可补偿400-420MHZ频段的无线电通讯基地台。1987年,该厂又研制出国内第一台GJ-452A型民台多功能功率接续器,用它,不仅可达到日本车载台和基地台的使用效果,还可作充电器使用;手持机取出后,又可单独使用。
(14)1988年,株洲市无线电二厂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台Z×7-125型效应管逆变焊机。它体积小、重量轻、省材省电,是焊接簿钢板和不锈钢薄板最为理想的焊机。
(15)株洲市水利水电局于1985年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台自动启闭弧形闸门的水压活塞装置,可人为预泄洪水,凡中、小型水库溢洪道和山区渠道泄洪闸均可使用。
(16)1986年,醴陵市理化瓷厂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根锌锅陶瓷压线轴。这是用于冶金行业热镀锌丝设备上的重要部件。它优于钢轴,使用寿命长,可取代进口产品。
(17)湘华机械厂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辆“松鹤”660毫米充气防盗自行车,它带有充气装置和带锁防盗装置,是融充气、防盗两个性能为一体的新型结构自行车,其车结构新颖、美观耐用,是城镇和旅游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并于1988年获国家专利。
(18)1987年,株洲市机械研究所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台ZC-106感光材料自动冲洗机,具有速度可调、温度自动控制、药液自动循环和补充、对感光材料适应性较大等特点。可冲洗各种彩色和黑白涂塑相纸和胶片。
(19)1988年,邮电部株洲通信元件厂设计制造出国内第一台用于通讯、水电、交通、气象等部门的低压的雷电观察仪器棗雷电计数器。
(20)1963年,株洲苎麻纺织印染厂在国内首次纺织出54支单纱麻的确良。尔后,研制成功麻与其他纤维混纺织,拓宽苎麻纺织生产领域,到1980年之后,在国内率先纺织出60支、72支、84支纯麻高支纱薄型织物,纱支的细度赶上了日本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