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来,株洲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农村经济。2009年上半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6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71亿元,同比增长6.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028元,同比增长21.1%。
一是农民种粮积极性高,种植面积扩大。受中央1号文件精神引领和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鼓舞下,农民种粮积极性继续提高。从春夏农作物播种面积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5.08千公顷,同比增加4.02千公顷,增长3.1%,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28.69千公顷,同比增长6.1%。早稻播种面积111.28千公顷,增长6%;中稻及一季晚稻播种面积17.41千公顷,增长6.9%。其中优质稻面积65.53千公顷,增长21.1%。
二是养殖业继续保持良好升势,实现较高增长。近年以来,全市以规模小区、标准化养殖为载体,全面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养殖产业化的工作重点,推广无公害猪养殖技术,大力培育养殖大户,使畜牧业产业发展向能手集中,向小区转移,形成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标准化养殖的格局。全市已形成150个养殖小区,生猪养殖大户17428户,牛养殖大户507户,羊养殖大户2116户,鸡养殖大户4458户。全市规模养殖户出栏生猪97.76万头,同比增长36%,占全市出栏肉猪的“半壁江山”,达到49.7%。
三是农民现金收入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增幅创近几年来新高。从农民现金收入构成看,一是工资性收入平稳增长。二是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增加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目前,株洲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040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51.28%,同比增加258元,增长32.9%,对农民现金收入增幅的贡献率为73.1%。其中第一产业生产经营现金收入大量增加。农民家庭第一产业生产经营性现金收入人均631元,同比增加132元,增长26.5%,主要是源于出售牧业产品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420元,增长40%。二三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现金收入增速回升。农民家庭从事二三产业生产经营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409元,增长45%。其中,第二产业现金收入人均108元,增长39.7%;第三产业现金收入人均301元,增长45.9%。三是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现金收入人均46元,同比增长11.8%;转移性现金收入人均118元,增长4.4%。财产性、转移性现金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土地征用补偿和农村亲友赠送收入。
四是农民生产投入、消费支出齐攀高。受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及农资价格上涨的影响,目前,株洲市农民人均现金支出1911元,同比增长33%,比上年同期高22个百分点。
从支出结构看,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511元,同比增长61.4%,呈高速增长势头。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470.8元,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支出376元,增长45.5%;第二产业支出14.9元,增3.4倍;第三产业支出79.8元,增长1.1倍。人均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38元,同比增长1.4倍。
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1186.6元,同比增加234元,增长24.6%.其中食品支出483.8元,增长21.6%;衣着支出83.7元,增长26.4%;居住支出153元,增长12.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74.5元,增长44%;交通和通讯支出144.4元,增长25.35;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51.1元,增长35.6%;医疗保障支出63.9元,增长42.1%。
目前株洲市农村经济保持较快运行态势,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容忽视,如不切实解决,将影响全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质量。
1. 农资价格涨幅过快,而主要农产品价格回落,对农民增收造成一定影响。农资价格过快增长,如早稻种子、尿素、农膜、饲料等农资价格涨幅均超过两位数,农资价格上涨压缩了农民的收益空间,使国家的惠农政策打了折扣,同时也会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而生猪、稻谷等农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回落,会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可能又会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分散经营与农业产业化规模生产的矛盾突出。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低,农业产业链条没有形成,龙头企业不多,规模偏小,带动作用不强。
3.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农村推广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农业技术人员队伍不稳,人员偏少,素质偏低。对农业投入偏少,特别是农业科技投入低,农民缺资金、缺信息、缺技术、缺销路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作用不明显,有的有名无实,无法组织农民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