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9.51万人,占总人口的96.83%;昌平区的少数民族由汉、回、蒙、朝鲜族等24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人口为1.95万人,占总人口的3.17%。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7.17万人,增长了40.56%;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0.9万人,增长了85.78%。
昌平流动人口管理机制新
流动人口已达76万人的昌平区,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新机制,推动了流动人口计生规范化管理,实现了新的突破。他们在区人口计生管理系统软件中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与区流管委联合做好流动人口基础信息收集、输入和动态管理。健全工作队伍,镇(街)流动人口计生专职协管员由原来的26名增加到38名。在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等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建立4个流动人口计生协会。区人口计生委与山东、内蒙古等5省11个市122个县建立了流动人口双向管理关系,形成了流动人口源头互动有序的管理新机制,一年来与户籍地联合查处流动人口违法生育行为37例,征收社会抚养费38万元。
北京昌平区人口发展变化呈现六大特点
一、人口总量显著增加。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外来人口、人户分离人员大量流入,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使我区人口总量增长模式一改历史上以自然增长为主的格局,流动人口的大量流入带动了我区人口总量的显著增加;
二、“人口再生产”已经实现较理想的三低模式。我区人口再生产模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已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发展时期;
三、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或超过10%,就标志着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推算,2001年我区60岁及以上老年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23%,这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区常住人口已步入老龄化阶段;
四、人口素质全面提升。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推行,覆盖全区的幼、小、中、职、成和大学教育快速发展,沙河大学城建设呈现出加速度,加上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生命科学园、小汤山农业科技示范园相继建成,为昌平聚积人才优势,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提高显著;
五、城乡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昌平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区内农业人口比重下降,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新区,昌平承担北京市区延伸的部分功能,同时成为市区人口和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发生着重大变化;
六、群众生育观念有了较大转变。由于实行计划生育,30年来,全区户籍妇女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4.13下降到目前的1.33,表明平均每名育龄妇女一生中生育子女的数量大为减少,改革开放使昌平人民传统生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