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初,文艺界掀起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热潮。周恩来十分看重这些为国庆赶出来的作品,对送上来的作品亲自过目。他对当时电影界存在缺少美感、轻松愉快影片的状况很不满意,将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找来说:“你不久前不是去过云南大理吗?是否写一部以大理为背景、反映边疆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喜剧影片?”
夏衍说:“我不熟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但可以推荐一个人来写。”
夏衍要推荐的那个人就是女编剧赵季康。赵季康是浙江嘉善人,16岁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中文系,堪称一代才女。1949年参加解放军,历任文工团创作员,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记者、编辑。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写过《两个巡逻兵》《摩雅傣》等电影文学剧本,她的作品多反映西南少数民族生活,笔调细腻委婉。
1959年4月的一天,赵季康、王公浦夫妇接到通知说:“你们明天赶快去昆明写剧本,不能耽搁,一天都不能耽搁。”云南省委宣传部长根据夏衍的指示,在作了一番简短的说明后,对他俩说:“给你们一个礼拜的时间,赶快编个故事,要是编不出来,国庆就赶不上了。”
“一个礼拜?这么短的时间能写出来吗?”赵季康听了有些急。好在她和丈夫早在1955年曾经去过大理,赶过“三月街”,对“三月街”的赛马和其他风俗很熟悉,两人便决定用赛马作为电影的开场戏,并以此为基础,写成了电影剧本提纲。中旬,赵季康赴北京写稿,王公浦则到大理进一步搜集创作素材。
在北京的招待所里,赵季康买了两个干馒头放在那儿,笔不停地写,两天两夜写完剧本初稿的时候,她累得笔一扔,鞋也没脱就睡着了。
赵季康完成的剧本初稿为《十二朵金花》。剧本交到夏衍那里,夏衍给予了充分肯定,但也就某些故事情节及艺术表达方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对赵季康说:“这个剧本可以拍3部电影了。一部电影只有105分钟,你应该心中有数。剧本拍成电影,还得花大力气修改。”
根据夏衍的指示,赵季康对剧本进行了大量修改,从“十二朵金花”删改成“七朵金花”,又从“七朵金花”改成“五朵金花”。整个故事讲的是:在美丽的云南,一年一度的大理”三月街”盛会,使一对白族青年阿鹏与金花相识并相爱。他们在蝴蝶泉边定情,相约明年再会。翌年山茶花开时,阿鹏如期而至,但未见金花踪影。痴情的阿鹏便开始了遍及苍山洱海的寻访。他不知金花的姓氏地址,连续与4个金花闹出一段段有趣的误会。最后,在定情的蝴蝶泉边,阿鹏终于找到了他心爱的金花。
夏衍看了修改后的剧本很是满意。不久,《五朵金花》的剧本在刊物上发表并获得了好评。中宣部和文化部将执导《五朵金花》的任务交给了长影导演王家乙。夏衍叮嘱王家乙:“不要搞政治口号,要表现出山河美、人情美,这部片子的主题就是社会主义好!”
王家乙看到剧本后,为慎重起见,他又带着作者赵季康及作曲家雷振邦一行5人来到大理看外景。在大理古城住了四五天,王家乙却怎么也找不到拍电影的感觉。雷振邦问赵季康:“能不能把对话改成对歌?”
赵季康一听精神一振,说:“可以啊!”并即兴朗诵了一首“阳雀飞过高山顶,留下一串响铃声……”
王家乙听了赵季康的朗诵,情绪一下子上来了,说:“好,好,就按这个调子写。”
“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赵季康思如泉涌,一口气写完了《五朵金花》中所有的歌词,雷振邦又花几天工夫为歌词谱好了曲。
剧本定稿后,《五朵金花》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投入了拍摄,仅用了几个月便完成了全部摄制工作。1959年10月,《五朵金花》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片在全国公映。影片上映后场场爆满,经久不衰,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片中的主题曲直到今天仍广为传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