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贻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擅长毛猴制作,主要作品有:旧京食街、祝寿图、网络黑客、老北京烤肉、棒打出孝子、说书茶馆、拜月图、金钱官、要钱不要命、先斩后奏。
老舍夫人胡洁青女士曾为“毛猴”题诗:“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
20世纪80年代,毛猴艺术开始出现在各种展览会和民间文化交流中,一批年轻人开始从事毛猴创作,邱贻生先生就是这其中的一位。邱先生1986年开始学习毛猴制作,他的作品诙谐、幽默,不仅在老题材表现上容入了更多的布景和道具,也在新题材的创意中使毛猴艺术赋予了时代感。
2004年5月,在“首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邱贻生捧回了首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个人贡献奖,其作品“厂甸庙会”荣获《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铜奖”。后来,邱贻生又先后完成了“祝寿图”、“天高皇帝远”、“棒打出孝子”、“金钱官”,以及现代题材的“网络黑客”、“保镖”等一系列作品,他和他的作品也多次参加国内相关展览,
邱贻生的“毛猴”作品,那一张张毛茸茸的身躯、顽皮可爱的猴脸和极具夸张搞笑的肢体形象,给我们留下了“猴态人生”的深刻印象。5月下旬的双休日,我们在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安排下,如约来到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毛猴”制作艺术家邱贻生的住所,走进了他的“毛猴”艺术世界。
毛猴不是猴,而是一种用蝉壳和辛夷等材料组合成的艺术品,毛绒绒的身子,细长的四肢,好像一只活泼可爱的毛毛猴。据邱贻生介绍,毛猴的起源始于清道光年间北京城南的一个老药铺“南庆仁堂”。药铺的掌柜对伙计吝啬得出奇,伙计为了发泄不满,闲时就用辛夷做掌柜的身子,蝉蜕做掌柜的头和四肢,再用捣碎的白芨粘连,居然把掌柜的吝啬样子做得很形象并寓意尖嘴猴腮。掌柜看到后不但没生气,反而被毛猴的生动形象吸引,逐步迷恋上毛猴的制作。后来曾有一段时间毛猴在北京销声匿迹,直到1976年以后,曹仪简先生对毛猴艺术的发展,主要是从它的文化内涵方面进行了深深的挖掘,改革开放以后,他的作品在不同的宣传形式方面,给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毛猴艺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档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