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境内地形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台地等,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珠江三角洲与韩江三角洲是广东主要的平原地区。
广东的气候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由于境内纬度较低,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是我国最接近赤道的地区,太阳辐射热量大,日照多,又濒临南海,受海洋暖湿气流的调剂,所以气候温暖,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几乎全年都能适应农作物的生长。
广东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全省大部分土地都可以一年二熟或三熟。汉代广州附近已有一年两熟稻。特别是从宋代引进占城稻种之后,进一步发展了双季稻的种植,并从明中叶开始,又迅速发展了冬种杂粮和增加了农作物的品种,从而在比较广阔的区域内形成了包括冬种作物在内的一年三熟制。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已成为广东主要的农业基地。
经济作物在先秦以前开始了种植,此后逐渐发展,至明清两代,广东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栽培作物的高潮,并且讲究栽培技术和培育良种。
广东的水果最为著名。明朝万历年间到过广东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说:“中国有很多欧洲人从未见过的水果,它们全部生长在广东省和中国的南部。当地人把这些水果,叫做荔枝和龙眼,味道大都十分鲜美”。 “这里,我们还发现了桔子和其他柑桔类水果以及各种刺丛生长的水果,种类繁多,并且具有比别的国家同类水果更好的香味。”明清时期,增城的挂绿荔、新会的甜橙和潮州柑已负盛名。
养蚕植桑也较普遍,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在明末开始出现 “桑基鱼糖”的耕作制度,构成了种桑、养蚕、养鱼有机联系的科学耕作方式,成为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特色,并在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广东成为全国生产丝织品最主要的省份之一。1830年(道光十年),广州出口生丝共7053担,其中广东丝为3068担,占这一年生丝出口的52.2.%.
由于种植经济作物比种稻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明清以来,广东不少地方种植经济作物已发展到随其“地土所宜,争以为业”的程度,形成了或大或小的专业区域。农业生产结构上这一变化,使许多农民开始“衣香食果”或“以花为衣”和“依食于茶”,不再是依靠单一种植粮食作物来维持全家的生活。
经济作物的发展,还为手工业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原材料,极大地促进了特色手工业的发展。如甘蔗的种植,推动了榨糖业;蚕桑的发展,推动了丝织业;麻和棉花的种植,推动了织席业。此外,农业商品性生产的迅猛发展,还促进了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上的需求,以及适应日益发展的对外贸易的需要,于是广东的冶铁业、陶瓷业、酿酒业、造纸业,以及象牙雕刻、竹木藤器、硬木家具、剪纸、烟花、爆竹、成药等手工业和工艺产品也日益发展起来。“广货”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
明清以来,广东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在全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改变了过去还比较落后的面貌。初步显示出经济作物生产在广东农业中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地位。从而初步发挥出广东农特色业的优势所在。
近代,广东经济作物的种植比明清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果树的种类增多,选育出来的佳果不少,果品的外销量也逐年增加。如1919年粤海关各关口输出香港的果品价值为668375海关两,1930年增至1872871海关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