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中山站2月8日电(记者黄小希)北京时间8日晚,自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出发的“雪龙”号科考船经过5935海里(约合1.09万公里)、451个小时的航行,驶抵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等待合适的天气条件进行第二阶段卸货。
执行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号科考船在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完成淡水、燃油、蔬菜等物资补给后,于北京时间1月15日凌晨启程返回中山站。途中,“雪龙”号科考船经历了本次航程的第三次西风带穿越,所遇风力达8至9级、阵风10级,涌浪高达4至5米,超过前两次穿越西风带时遇到的涌浪高度。
第28次南极科考大洋队在风浪中抓紧时机,24名队员通过13天的艰苦作业,于北京时间1月30日上午完成在南极半岛海域的多学科大洋综合考察,作业站点达46个。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半岛海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大洋考察,填补了中国在南大洋断面大纵深综合观测的空白。
按计划,“雪龙”号科考船驶抵中山站附近后,将利用小艇开展第二阶段卸货任务,计划卸运的物资包括830吨建筑材料、300吨油料和15吨生活物资。据船长沈权介绍,由于中山站第二阶段卸货工作主要受沿岸海冰及天气状况影响,具体卸货时间要视情况而定。
“从地理位置看,中山站刚好处在一个海湾内,这一地区盛行的偏东风把东北方向的冰山及浮冰‘堆积’到中山站沿岸,正好挡住了小艇卸货所需的水道,”沈权说。由于水深不足,“雪龙”号科考船只能行驶至距离中山站沿岸十几海里处,卸货必须靠小艇完成。合适的卸货时机是等待西风或者南风将沿岸的浮冰“吹散”,形成适合小艇通过的水道。
根据以往经验,目前中山站所在的普里兹湾地区夜间有从南极高原冰面陡坡俯冲而来的“下降风”,平均风力可达8级左右,不利于小艇作业,因此第二阶段卸货的“黄金”时段主要在每天上午10点到晚上7点之间。如果天气条件允许,中山站第二阶段卸货大约需要10天时间完成。
第28次南极科考昆仑站队顺利返回中山站
新华社中山站2月8日电(记者黄小希)中山站时间8日16时45分左右(北京时间8日19时45分左右),经过54天艰苦的南极内陆冰盖之旅,第28次南极科考昆仑站队顺利返回南极中山站。
当插着国旗和科考队队旗的4辆雪地车从内陆冰盖方向缓缓驶近中山站广场时,广场上响起一片锣鼓声和欢呼声。早已等候在此的中山站队员们打出欢迎条幅,热烈欢迎昆仑站队凯旋。驾驶第一辆雪地车的昆仑站队队员林雷第一个“亮相”。尽管脸庞已被晒得黝黑,但灿烂笑容依旧。“那么长时间了,我终于见到26个人之外的人了,”林雷笑着说。
此次南极科考昆仑站队的26名队员驾驶8辆雪地车、拖拽33个雪橇于2011年12月16日从距离中山站约10公里的出发集结地启程前往昆仑站,经过10余天的艰苦跋涉,于2012年1月4日抵达。1月24日,完成深冰芯导向孔钻探、南极AST3巡天望远镜安装和昆仑站二期建设等项目后,昆仑站队踏上归途。
“在昆仑站工作期间,科考队员以顽强的毅力和高超的智慧克服了低温、高原反应等种种困难,确保了此次内陆科考工作的顺利完成。”在欢迎仪式上,本次南极科考队领队李院生指出,深冰芯导向孔钻探和南极AST3巡天望远镜安装,为中国深冰芯开钻和南极天文观测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握手、欢笑、哽咽……身着红色防护服的昆仑站队队员与中山站队友们紧紧相拥,积攒了54天的情绪,在团聚的这一刻尽情表达。
往返途中,昆仑站队的8辆雪地车当中,有4辆先后出现故障并抛锚。队长金波坦言,去的时候反复思量如何将物资运到昆仑站,归途中又想方设法确保顺利返回,“现在终于可以安心地洗澡、睡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