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理论版文章:
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
扩大农村消费:启动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
思想纵横:何谓历史眼光
干部说干事:大力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理论信息:“《调查中国农村》新书发布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研讨会”述要
近年来,我们党反复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也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那么,什么是历史眼光?为什么要培育历史眼光?如何培育历史眼光?
历史是一座内涵无比丰富的知识宝库。善于治史、学史、用史,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胡锦涛同志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这说明,所谓历史眼光,既是一种“向后看”的眼光,也是一种“向前看”的眼光。具备历史眼光的人,总是能够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从历史中引出对现实的分析,从现实中展开对未来的设想。无数事实表明,愈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愈能获取历史的滋养,愈能把握今天的现实,愈能看清未来的走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眼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通过“向后看”,可以总结出影响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人们开展工作、进行实践、推进事业能不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能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直接途径,即自己进行探索和实践;二是间接途径,即学习和借鉴前人和他人的认识成果。无论通过哪条途径,历史眼光都不可或缺。历史的长河绵延不断,人类的探索永无止境。今天的人们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来进行思考和实践的,前人的成功经验是宝贵财富,前人的失败教训也是宝贵财富。重视历史,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才能取得新认识、开辟新道路、实现新发展。
历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昨天所发生的固然已经成为历史,而人们今天所做的和明天将要做的也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历史。因此,所谓历史、现实和未来,昨天、今天和明天,既是紧密相连的,也是相对而言的。由此来看,所谓历史眼光,就不仅意味着“向后看”,而且还意味着“向前看”,即把今天的实践看作正在形成的历史,高度重视并努力把握其对未来的影响和作用。今天的人们在继承历史,同时也在创造历史。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应当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对历史负责,努力使自己所做的一切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为后人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那种只想“乘凉”、不想“栽树”,甚至“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人,是缺乏历史责任感的,也是谈不上具有历史眼光的。
从哲学层面上说,历史眼光就是唯物辩证的眼光,即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来认识和把握事物。历史由无数事件和人物组成,对于这些事件和人物不能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来看待,而必须将其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考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中去分析,这样才能看得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入。因此,培育历史眼光,除了学习了解历史知识,还应学习掌握哲学知识,培养树立辩证思维。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培育历史眼光,关键是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我们党的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善于总结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宝贵经验,积极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的经验教训,真正站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高度,观察、认识、研究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邓小平同志的爱国主义观
谈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核心内容
独家专访: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
今日理论版文章:
扩大农村消费:启动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
思想纵横:何谓历史眼光
干部说干事:大力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理论信息:“《调查中国农村》新书发布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研讨会”述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灾难频仍、艰苦备尝,正是因为有爱国主义这一强大精神支柱,才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进行了英勇的抗争、艰辛的探索、不懈的努力,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历史经验,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始终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6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在奋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赋予爱国主义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未来前进的征途上,我们仍然需要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始终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统一,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肩负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1949年,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民族蒙受屈辱、人民灾难深重的局面,中华民族开始走上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光明道路,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事业。这期间虽然经历过失误和曲折,但我们党为祖国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和目标始终没有改变。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我们党成立88年来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就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机统一起来,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今日理论版文章:
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
思想纵横:何谓历史眼光
干部说干事:大力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理论信息:“《调查中国农村》新书发布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研讨会”述要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须着力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在努力扩大国内投资需求的同时,积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特别要把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村有7亿多人口、2.1亿多个家庭,占我国家庭总量的67.6%,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7亿多农村人口消费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是显著和持久的。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无论对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还是对于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农村消费市场却迟迟难以启动,远未发挥出拉动经济增长的应有作用。那么,制约农村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农民收入偏低,不确定性较强。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走势难以预料;农资价格不稳定,上涨速度过快;由于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以及农民缺乏专业技能,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限制。这些因素,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收入低,就无力消费;收入不稳定,就不敢消费。
农村消费环境亟待改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尚不完善,农民“买难卖难”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商业流通网点少,经营方式落后,影响了农村市场的拓展。大多数农村个体商业经营规模小、层次低、业态单一,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由于对农村消费市场缺乏有力监管,商品质量参差不齐,也影响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我国农村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时间较短,保障的水平、范围和覆盖面还比较低。目前,多数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完全由家庭承担,而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在农民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上升。未来收入不确定,预期支出却呈刚性增长,这就抑制了农民消费需求的扩大。
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基本思路
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业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我国农业走高效生态农业道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健全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防止“谷贱伤农”现象的发生,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专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农村青年创业,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加大对农资价格的调控力度,严厉打击串通涨价、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适时增加农资补贴,防止由于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加重农民负担。
健全农村流通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扎实搞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连锁商业下乡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商业网点连锁经营、农资物流配送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鼓励城市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利用其品牌、技术、配送体系和人才培训等优势,采取直营、加盟等灵活方式,开办村镇超市、便利店,降低农村市场流通成本和农村居民消费成本。加强农村市场的质量安全监管,提振农民消费信心。加快推进农村自来水、电气化和路网建设,为耐用消费品大规模、低成本进入农村市场创造条件。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农民未来支出预期。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发展农村社会化养老,稳定农民未来支出预期,提高农民实际购买力和有效需求。
今日理论版文章:
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
扩大农村消费:启动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
思想纵横:何谓历史眼光
理论信息:“《调查中国农村》新书发布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研讨会”述要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近年来,山西省从破除旧思维、树立新理念入手,努力探索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新路子。
树立规模化集约化理念,推动畜牧业转型发展。传统畜牧业带有小生产的典型特征,“小而全”是主要经营方式。这种状况导致资源优势难以发挥,分工分业难以发展,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市场风险无力回避。为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山西省立足不同区域的不同资源优势,加快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建设,初步形成了中南部肉牛、吕梁山区绒山羊、太行山区肉羊、朔州市和太原市奶业、盆地及城郊生猪和禽蛋等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各地立足自身实际和资源禀赋,积极发展畜牧专业村、“一村一品”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树立安全第一理念,推动畜牧业安全发展。畜产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畜产品安全出了问题,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甚至会打垮一个产业。事实证明,没有畜产品安全,就没有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条件。因此,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理念,始终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在这个问题上,山西省始终坚持政府主管部门突出抓好监管,包括抓好饲料、奶站监管,抓好畜禽养殖监管,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监管,抓好市场流通监管等。
树立绿色产业理念,推动畜牧业和谐发展。畜牧业生产过程也是生物生长过程,直接依赖于土地资源、水资源、饲草饲料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畜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得好,就会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环;处理得不好,就会两败俱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必须树立绿色产业理念,探索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的途径。为此,山西省坚持通过充分利用秸秆养畜、狠抓草地保护养畜、大力实施种草养畜、发展循环经济养畜等,减少养殖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推动畜牧业和谐发展。
树立积极扶持理念,推动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畜牧业发展不仅受自然条件制约,而且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容易陷入“少了喊、多了砍、不多不少没人管”的怪圈,持续稳定发展难度大。这就要求建立促进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为破解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生猪供给不足、奶牛生产波动等难题,山西省先后出台了扶持生猪、奶牛和蛋鸡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规模化饲养、品种改良等择优扶持,对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等实行税费减免和绿色通道政策,对良种推广、疫病防控等设立财政专户,并出台母猪、奶牛保险政策,初步形成了推动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框架。
树立积极服务理念,形成推动畜牧业发展的合力。畜牧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推动。为形成发展畜牧业的合力,山西省采取一系列实际措施,积极探索属地负责、共同服务的有效途径。一是实行管理职能与技术服务相剥离。明确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监管等工作由政府负责,而技术服务等交由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技术服务公司等承担。二是实行管理关口前移。建立健全属地管理责任制,主要由县级承担监管责任。同时,注重依靠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和村民委员会加强对辖区内畜产品质量、动物疫病和公共卫生的监督。三是强化服务体系建设。11个市119个县设立了畜牧兽医管理机构,改扩建了1129个乡镇畜牧兽医站,配备村级防疫员2万多名。四是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由省政府出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召集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解决养殖户遇到的难题。
(作者为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
今日理论版文章:
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
扩大农村消费:启动潜力最大的消费市场
思想纵横:何谓历史眼光
干部说干事:大力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和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的“《调查中国农村》新书发布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与会者围绕《调查中国农村》一书的出版及农村改革发展形势进行了研讨。
《调查中国农村》一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历时近10年,在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全方位解读中国“三农”问题的著作,内容涉及新农村建设、粮食安全、农民负担与县乡财政、农民工问题、土地制度与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农民组织、农村财政、农村金融、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食品安全、农业资源管理、农村治理等。
与会者认为,该书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在大规模、有一定深度调查的基础上作出分析和判断,注重总结基层的实践创新和新鲜经验。在长达近10年的时间里,有关研究人员开展的各项农村调查覆盖全国200多个县市、3300多个村庄、9000多个农户,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正是基于大规模的深入调查研究,该书针对“三农”领域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所提出的分析和建议,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推进相关改革和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该书的出版再次表明,理论研究的深入离不开深入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