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长出来的红色之路
|
|
时间:2009-09-14 |
|
序曲
一条路伸向远方。一条路穿过村庄与田野,伸向远方。
一条路在阳光风雨中舒展。一条路通往圣地。
一条长出来的路。一条宽阔而和谐的路。
这就是韶山高速公路!路不长,只有13公里,是湖南最短的一条高速公路。而这条路意义重大、意味深长。
韶山,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世人心目中的圣地。一条路,快速连接着我们的向往与情感。“韶山高速”以它的特殊背景,牵动了我们的心。
此时此刻,我们站在冬天的阳光之下,很温暖,很诗意。这条路,像一条漂亮的丝带飘动。从“韶山高速人”自信的脸上,我们读出了成功的喜悦。我们分享着这种喜悦。整整三年,整整三年的开拓,整整三年的磨砺,一条路长出来了。
为了打造成“两型社会”的“精品工程”,“韶山高速”倾注了建设者和各级领导的心血。这条路是从所有关心、关注它的人们心里“长出来”的。蓝图描绘,这条路早已在人们的心中飞奔。这条路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足迹。
高速向前进,时光在回溯
“韶山高速人”清楚地记得,2007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专程视察了正在紧张建设中的韶山高速,与一线建设工人亲切交谈。李长春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按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修好韶山高速公路,树立伟人故里形象。“韶山高速人”记住了,实践了。
“韶山高速人”清楚地记得,2006年12月26日,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来韶山视察时,饱含深情的一席话,打动了建设者的心:我们要带着对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带着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保质保量把这个工程建设好。张春贤还反复叮嘱“韶山高速人”,作为通往毛主席家乡的一条红色旅游线路,韶山高速公路不仅仅是一条公路,还应该作为韶山景区的一部分来建设,体现毛主席家乡的特点,包括道路的护坡、护栏等等细微处,要做到与景观保持协调一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尽心尽力,把韶山高速公路建成符合毛主席家乡形象的一流道路。“韶山高速人”记住了,实践了。
“韶山高速人”清楚地记得,2006年10月1日,湖南省省长周强专程来到韶山,密切关注着韶山“一号工程”的建设情况。周强对建设者寄予厚望。“韶山高速人”记住了,实践了。
“韶山高速人”清楚地记得,2004年12月26日,在离韶山城区不远的永义乡狮山村,举行韶山高速公路奠基典礼。时任湖南省省长的周伯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周伯华指出,建设好韶山高速公路,是形势发展的要求,是全省和全国人民的迫切心愿。“韶山高速人”记住了,实践了。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让这条神圣的路又好又快地长出来,飞起来……
辉煌背景中,新观念上路
自然、和谐、秀美、精致。这是各级领导的要求,是专家们的设计理念,是建设者的共识,更是“韶山高速人”呈现给人们的喜人景象。理念在前,贵在行动。
三年时间,不长也不短。阳光之中,“韶山高速”在长。风雨之中,“韶山高速”在长……终于长出来了。“公路好像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从大地上长出来的。”张春贤的形象比喻,变成了现实。“韶山高速人”深切品尝到了新观念带来的幸福与自豪。
“韶山高速”植根于深厚的历史背景,植根于深厚的现实。这决定了它成长的质量与速度。
韶山与井冈山、延安一样,是举世闻名的红色圣地。红花、红叶、红土地,红色的基调影响着“韶山高速人”思考的广度与深度。这是一条通往领袖故乡的路,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南旅游精品线路“长沙——花明楼——韶山——灰汤——乌石”名人名泉走廊的重要一环。张春贤一直强调这一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要又好又快地让“韶山高速”长出来。天时地利人和。“韶山高速”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传来令人振奋的喜信: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韶山正好处于“两型社会”试验区内,“韶山高速”犹如试验区内的一根红色飘带。国家的重大举措,给“韶山高速”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加深了“韶山高速人”对“自然、和谐、秀美、精致”新理念的领悟。
当“韶山高速”进入冲刺阶段,湖南大地涌动着两股春潮。湖南“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相继开展,进一步激活了“韶山高速人”的新思维。“韶山高速人”的信心更足了,思路更清晰了,步伐更快了。
路在诗画里,和谐长出来
站在“韶山高速”上,望着这条“红色之路”,“韶山高速人”心潮澎湃。几年的心血与汗水,都洒在了这条路上。阳光中,他们闪亮地走。风雨中,他们坚韧地走。一条路,一条饱含特殊感情的路,从他们的心里长了出来。
“韶山高速”起于“潭邵高速”韶山互通,由南向北延伸,经银田镇北,跨韶山灌区和韶山铁路,止于韶山洞江口,接韶山市天鹅路,全长13.295公里。2006年8月正式开工。
“韶山高速人”围绕湖南省劳动竞赛委员会确立的“争创一流业绩,建设精品工程”的竞赛主题,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设要求,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 如何让这条路和谐地长出来?人与路,路与环境,人与自然,是摆在“韶山高速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山水作证。山水之间回响着他们明亮的口号。“两大追求”一直是他们的座右铭。追求一流的工程质量就是最大程度的节约社会资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最大限度的实现环境友好。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韶山高速”成了一条成功、有效的试验地带。以毛涤怀为首的韶山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一班人,在全省率先制定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细则蓝本,成了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理念为先,试验有成。
一条路,要长出来,长得美,长得漂亮,长得壮实,要有一个友好的成长环境。而这种“环境友好”很大程度上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韶山高速”所处的区域属于剥蚀残丘地貌单元,地势起伏不大,水系、植被较多,沿线的山岭、坡地、河流、植物共同构成山清水秀、充满田园风光气息的自然风貌。在风景如画的地方,修一条路,让这条路很和谐地镶嵌在画里。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个难题。“韶山高速人”认准了一条“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保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了自己成长的环境。保持公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一直是施工的重中之重,绝不含糊。
几年来,“韶山高速人”竭尽全力将公路景观融入到周围自然环境之中,最大程度地模仿自然,降低施工中对周边环境的损坏,减少人为的痕迹,让游客真切地感觉到自己融入和谐的自然之中,甚至产生“不在路上”的“错觉”。
创新意识强,心血铺满路
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情节。“韶山高速人”非常注重设计、施工细节。丝丝入扣,一丝不苟。这是一条红色旅游之路,也是一条创新之路。“韶山高速人”为湖南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线形设计注重平、纵、横组合设计,力求吻合地形,保证整体线形的连续性以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边坡设计施工,避免“一刀切”的处理方式,采用缓坡过渡,上面栽植天然杂草,而不移栽人工培植的草皮。
采取蝶形边沟(排水沟),面层植草覆盖,具有生态与环保意义。
路基防护设施修筑,在充分考虑边坡稳定的前提下,舍弃大面积硬防护,尽可能采用植物生态防护,将公路融入沿线自然环境。
首次采用通透式护栏,减少公路与周边环境的隔阂,更好地融为一体。沿线房屋设计,包括收费站、站房、迎宾区等,均参照毛主席故居的建筑风格,突出表现韶山的人文特征。
……
所有的一切创新手段,有效地推动了“韶山高速”的快速成长。
这是一条人文之路,也是一条饱含无限情思之路。这种无以替代的感情,不仅体现在“韶山高速人”的身上,也体现在韶山老百姓的身上。韶山人民对这条特殊的路,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征地拆迁,曾是修路的第一难事。而在韶山,难事不难了。韶山人民深知,这是给毛主席家乡修高速,是大喜事、大实事,是广大老百姓的福音。在方方面面的协调工作中,当地人都予以积极配合。“韶山高速人”也切切实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处处考虑群众利益,尽量少占耕地。征地拆迁顺利进行,为“韶山高速”的成长创造了又一种友好的环境。“韶山高速”长在路上,也长在韶山人民的心里。
尾声
一条路,一条倾注了智慧与心血的路,长了出来。
冬天温暖的阳光朗朗地照耀着秀美的山川、河流与田野。蓝天白云,红土绿草。大自然的和谐尽收眼底。一切是那样的生机勃勃。
穿越茫茫时空,我们仿佛看到了17岁的青年毛泽东,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坚定地走出了韶山冲。就是沿着这条路,就是沿着这条红色之路,青年毛泽东走出了一片宽阔的天地。
路在延伸,路在拓宽,路在加深,路在成长。一切奋斗着的人们,一切奉献着的人们,注定是幸福的,注定是自豪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