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浙江:锻造软实力,建设文化大省
|
|
时间:2009-09-14 |
|
30年来,浙江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0年来,在翻飞涌动的钱江潮里,文化建设的音符始终激昂跃动,5000万浙江人民文化生活的乐章越来越优美动听。近年来,特别是今年《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出台后,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文化建设的多项指标走在全国前列。
浙江30年实践证明,文化作为发展软实力,可以通过不断创新锻造,使之成为区域科学发展的坚实而强大的支撑力。
文化大省战略,唤起了文化繁荣的勃勃生机
文化如水,滋养着一个民族的心灵。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浙江省委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999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2003年,浙江被确定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省委把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作为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的重要举措。2005年,省委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全面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建设,浙江文化大省建设从此踏上目标更明、步伐更快的新征程。
快速发展的浙江经济,催生百姓对文化的更高需求。今年6月,省委专门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省委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是,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同时,继续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着力建设“三大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努力使我省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文化建设方面走在前列。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浙江人又踏上了新的文化勃兴之旅,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面向基层,重在建设,我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点。2007年上半年,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省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经费提高到每年1亿元以上。今年我省又启动了“文化低保”工程,省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权益,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意见》,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我省农村文化建设。
一个个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创新思路,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浙江大地激荡出无限的文化发展生机。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和“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不断增强浙江儿女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强力助推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文化惠民举措,勾勒出浙江发展的经典画面
作为全国两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之一,在国内外鲜有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浙江鼓励多种形式的探索和试验,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建设相互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笔笔投向文化建设的政府资金,构建出惠及浙江百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项项文化体制改革的创新举措,推动着浙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现在,无论身处都市,还是在农村,每个浙江人都可尽情享受浙江文化发展的成果。
近年来,我省在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上不断加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电视剧《海之门》、《至高利益》、《天下粮仓》,电影《村支书郑九万》,甬剧《典妻》,音乐剧《五姑娘》……一大批新作品在全国引起反响,受到群众喜爱。由省委宣传部、浙江广电集团等单位投拍的首部国产灾难大片《超强台风》一亮相就广受好评,在浙江时代院线首周的票房就超过百万元,并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以“转型期的浙商和浙商自身的转型”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十万人家》已通过中央电视台审查,将在今年12月作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献礼作品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
自2004年元旦浙江博物馆率先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以来,目前全省已有8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去年12月,浙江图书馆也实行免费借阅。由省新华书店主打运营的国内首个图书音像交易网“博库批发”,让人们实现了“轻点鼠标,批发价图书送上门”的购书梦想。2006年,浙江新闻出版业的销售收入进入全国前三,利润总额居全国第2位。
现在,浙江百姓能看到入选“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的越剧《陆游与唐琬》、昆剧《公孙子都》等一批精品力作,全省近500家民营剧团每年为农村演出近20万场。从2006年开始,省政府连续三年把送文化下乡作为“为民服务十件实事”之一,全省已送演出下乡4.38万场次、电影48万场次,图书719万册。而从2007年元宵节开始的农民“种文化”活动,使大批富有特色、农民自我参与的文体活动在希望的田野上蓬勃开展,农民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
目前,我省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不仅有杭州大剧院、宁波大剧院、温州博物馆、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等一大批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县、乡、村三级的文化设施也星罗棋布,县级文化馆覆盖率达到96.7%,图书馆覆盖率87.8%,70%左右的行政村因地制宜建成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全省已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3.4万个。2006年、2007年,钱江浪花艺术团为基层演出、“百年越剧万里行当代中国越剧名家名段演唱会”分别被评为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事。
四个强省建设,让浙江人感受文化润泽的温暖
近几年,浙江在建设四个强省的道路上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其背后与文化大省建设的着力点密不可分,那就是不断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下加快构建,文化发展成果润泽下的浙江百姓,越来越感到温暖、快乐、幸福。
我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05年,我省在全国较早实施扶持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四项工程”,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06年,我省启动“浙江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2006年秋季新学年,我省成为全国最早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的省份之一;2008年,我省又免除了课本费,全省城乡500多万名孩子全部能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我省2004年在全国省区中率先基本普及15年教育,高中段普职招生比连续8年保持在1比1的水平,是全国唯一的省份。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03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战略决策,使人才、技术和项目等优质科技资源不断涌入:清华大学将长三角研究院建在了嘉兴,中国科学院首次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宁波材料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在杭州建立纳米技术研究院……目前,浙江已与国内外大院名校引进共建了近600个创新载体,集聚了13500名高级科技人才,浙江的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提高。2002年国内首创的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引进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到今年9月底,正式签约的科技项目达17225项,合同金额超过143.5亿元,网上技术市场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市场。
奔小康先要保健康。为了保障城乡居民的健康,2005年,我省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每位农民能享受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和12项公共卫生服务。2007年,我省按农村每人每年15元以上、城市20元以上的标准,由政府出钱为全省城乡居民购买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我省已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建立了社区责任医生制度,使我省农民健康受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
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唤起了老百姓健身的热情。目前我省建有各类体育场馆3.6万个,社区健身苑、公园健身点等各级各类健身活动点2.46万个,农村的大伯大妈也用上了健身器材。数据显示,有39.8%的浙江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国民体质合格率也因此攀升至89.78%。在北京奥运会上,浙江健儿再创佳绩,取得2金4银1铜。
文化大省建设,真正推动了文化惠民。老百姓欢快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画面,在如今的浙江大地上用不同形式展现着,这正是浙江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最打动人的画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