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中外合作“第一企”
|
|
时间:2009-09-14 |
|
“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中外合作第一家企业的问世。”望着穿梭来往的世界“巨无霸”矿车不断运出滚滚“乌金”,曾经在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担任领导干部的黄树芳说。
今年70岁的黄树芳,历任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等职,由于工作关系,见证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艰难问世的历程。他通过整理文献、听会传达、寻访当事人、亲身经历等渠道获知了大量史实和细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1979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出访美国,在会见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时,哈默表示愿意来中国投资。但是哈默年事已高,他提出想乘私人飞机去中国,这在中国闭关锁国时期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当即表示欢迎。
1979年5月哈默第一次访华,他的私人飞机稳稳地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开始了美国资本家在新中国最早的投资考察活动。据说,这也是新中国领空第一次向外国私人飞机开放。
接下来就是煤炭部与西方石油公司所属的岛溪煤炭公司接洽,就合资合作共同开发晋北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项目展开谈判。黄树芳说,一听说要让外国资本家来国内开发我们的煤炭资源,当时有人接受不了,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怎么又让外国人进来办矿?”还有人说,“要警惕修正主义。”甚至有人提出疑问,“把祖先留下的资源让给外国人开采,这不是当代的李鸿章吗?”
因为国际煤价在上世纪80年代初波动较大,安太堡露天煤矿项目的谈判一直在拉锯,协议迟迟签不下来。
在与外方谈判的时候,国内的安太堡露天煤矿筹备处不管风言风语,早就以只争朝夕的速度开建了。黄树芳回忆说,筹备处主任陈日新带领一班人开始建设煤矿的工业区和生活区。为了赶工期,承建单位十三冶的工程队伍冒着凛冽的寒风用镐刨,手都冻裂了。但很快建设资金枯竭了,甚至连工程队吃饭都成了问题。筹备处领导跑到国家计委等部门求援,由于项目没有立项,国家的计划资金无法拨付。
焦急和失望的情绪开始滋生,“但人们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在支撑,对外开放的大门已经打开就不会再关上了,有中央和邓小平的支持,现代化的平朔露天煤矿就有希望!”黄树芳说。
1981年7月3日,邓小平在百忙中接见了第三次访华的哈默。这一天,邓小平还到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要求各部门支持中外合作平朔露天煤矿的建设;当天晚上,邓小平亲自参加了中外双方合作开发平朔露天煤矿协议的签字仪式。又经过2年多时间,1984年4月29日,中外双方合作开发平朔露天煤矿最终协议书在北京签字。
黄树芳还透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当时外国专家要生活在矿区,哈默不久也要来矿区剪彩,为了建设一个档次较高的接待设施,当时还发生了激烈争执。究竟是要建宾馆还是要建招待所,不少人又上纲上线,吵红了脸质问:“一个企业还要建宾馆,你们到底想干什么?”宾馆建成了但一直没有命名,直到一位中央领导题写了“平朔宾馆”字样,争执才算停止。
1985年7月1日,平朔露天煤矿拉钩开工剪彩;1987年9月10日项目建成投产。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单井露天煤矿,位居世界行业前列,世界上最大的矿车开到了雁门关外,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专家们一起欢呼雀跃……中外合作平朔露天煤矿的建成,用事实雄辩地回答了对外开放的正确性,廓清了中外人士认识的疑雾。平朔露天煤矿也获得“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美称。
“如果没有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没有他老人家的精心呵护,这个中外合作企业‘第一苗’就不会抽枝发芽,茁壮成长,更不会有更多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蔚然成林’。”翻阅着平朔露天煤矿的历史画册,黄树芳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新华社太原10月30日电 记者王炤坤、叶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