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5月11日发表了《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在首个“防灾减灾日”前夕发布的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白皮书。
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发表这份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减灾事业取得的成就,明确未来几年中国减灾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用实际行动告慰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同胞。
白皮书有哪些亮点?中国的减灾行动将去向何方?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发表之际,防灾减灾专家、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就此进行了解读。
亮点一:防灾减灾更加关注民生
白皮书从内容上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对我国自然灾害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其次,列出防灾减灾的成就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最后,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防灾减灾行动指南。
在过去的5年里,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提高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重视推动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建立了以国家减灾委为核心的各级部门组成的综合运作体系,基本形成了国家防灾减灾行动规划,巨灾检测体系和物资储备体系都已初步建立。
这份白皮书首要的亮点就是高度关注民生,集中体现在更加强调高风险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减灾工作建设。防灾减灾,最大的盲区在于那些既地处高风险带又相对贫困的地区。
为此,白皮书特别强调,我国近年来实施了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同时注重提高农村居民住房的抗灾能力建设。
亮点二:基层减灾能力建设贴近百姓
《中国的减灾行动》是一份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白皮书,最突出的一个亮点是提出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
白皮书指出,完善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演练。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面开展城乡民居减灾安居工程建设。在多灾易灾的城乡社区建设避难场所。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
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公众是防灾减灾行动的四大核心主体。其中,社区就代表着广大基层。基层如果不安全,国家又怎能安全?在大灾来临之际,国家虽然能够充分调动全国上下的资源支援灾区,但如果基层的设防水平太低,那么就会在防灾工作中失掉先机,最终导致灾害损毁率高、减灾效益低。
从另一个层面上看,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是我国提高设防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只有百姓收入提高了,减灾的意识提高了,社区的设防水平才能跟上来。
亮点三:防灾减灾强调联动机制
白皮书指出,在长期的减灾救灾实践中,中国建立了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减灾救灾工作机制。中央政府构建了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灾害信息发布机制、救灾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灾情预警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重大灾害抢险救灾联动协调机制和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
面对自然灾害,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性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综合减灾行动分为四部分:第一是安全建设,安监部门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第二是覆盖全国的救灾救济工作,也就是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方面的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监督;第三是应急管理工作体系;第四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巨灾风险转移机制”,也就是建立巨灾保险体系,分散巨灾风险。
与这几项工作相配套的是三个“软工作”:首先是教育科研体系的初步形成和完善;其次是信息传播体系的建立;最后是建立灾害的应急动员体系。只有每个部门分工明确又环环相扣,在灾害来临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而随着中国国力的显著提高,在防灾减灾的道路上,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