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在长江岸边,安徽铜陵因铜而名,3000年的开采、冶炼、加工,奠定了这座城市的独特历史地位。
然而,随着矿山资源日渐枯竭,资源型城市将如何延续经济、社会发展的荣光,成为铜陵人必须面对必须解答的命题!
“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铜陵”——铜陵人在推进城市转型的道路上,致力于建设幸福城市的“四则”运算,书写着科学发展崭新篇章。
减法:减出社会效益
2007年12月28日上午11时30分,铜陵一声巨响——两座分别为120米和110米高的冶炼和尾气烟囱轰然倒塌,宣告已有56年历史的新中国第一座铜冶炼厂——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第一冶炼厂正式关闭。
“铜陵的城市转型和建设幸福城市的实践是从痛苦的‘减法’开始的。”时至今日,铜陵人对第一冶炼厂的关闭,仍然记忆犹新:建于1951年的冶炼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铜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7.5%,诞生了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第一个发明转炉机械化捅风眼……但是,昔日的荣光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虽然累计环保治理投资了1亿多元,但由于工艺局限,第一冶炼厂的冶炼尾气、废水难以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为了节能减排,必须淘汰落后产能。铜陵人别无选择!
污染严重、效益不高……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铜陵面对着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重难题。铜陵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继关闭第一冶炼厂之后,铜陵市关闭了亚星焦化的两套老焦炉和发电厂两台12.5万千瓦机组和大量燃煤小锅炉、小高炉。虽然仅关停所有水泥立窑一项,就减少工业产值60多亿元,但铜陵从“减”了眼前效益中获得了现实的社会效益和未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加法:夯实幸福基础
“减是为了加,只有做好了经济发展的‘加法’,才能夯实幸福城市的基础。”在加速城市转型的进程中,铜陵人深谙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减“粗”加“细”——铜陵人在城市转型过程中,一直致力于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爆破关闭的第一冶炼厂,取得了减排二氧化硫5240吨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在“减”去这个厂的同时,铜陵有色投资5亿多元新上了贵金属和渣选矿两大转产接替项目,形成了年产12吨黄金、350吨白银和140吨精硒的生产能力,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
减“前”加“后”——铜陵因铜而兴,铜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城市转型进程中,铜陵实事求是,立足于“减”去对铜矿开采的依赖,出大手笔在铜冶炼、拆解、深加工和商品交易上做加法。铜陵精达集团公司努力提高铜产品含金量,生产的电磁线位列全国第一,主营业务收入已超过60亿元;浩荣电子大力发展印制电路板生产,多层板、多层印制电路用薄板、粘结片等产品,既是电子产品的原材料,又是铜深加工产业链的终端产品之一,效益大幅度增值。
把铜陵建成中国最大的铜冶炼、铜拆解、铜深加工基地和铜商品交易中心——围绕传统产业科学发展的“加法”,使铜陵全市向着“规模以上铜加工企业达100家以上,电解铜产量达100万吨,铜材加工100万吨,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的“三百一千”目标迈进!
乘法:焕发生机活力
“建设幸福城市,既要经济持续繁荣、也要环境和谐优美,突破经济与环境的传统悖论,最终要依靠‘乘法’。”铜陵市委书记姚玉舟这样跟记者说。姚玉舟所说的“乘法”,指的是依托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铜陵有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就是一个“乘法”的杰作
长期铜矿开采留下大量硫精砂,这种炼铁硫含量过高、提硫硫含量偏低的矿渣,就像家中做短裤浪费而做长裤又不够只得扔进箱子里的“布头”,堆积成红色的渣山。硫精砂富含高硫铁,露天堆放久了会自燃,不仅浪费、不安全,而且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污染环境。
面对难题,铜陵向创新要出路,向循环要效益。有色铜冠冶化分公司通过技术引进,建设了80万吨硫酸、120万吨铁球团、10万吨碳酸二甲脂、10万吨工业水水厂和余热发电等自成循环的系列项目,构成以硫精砂为起点的产业链。循环的第一步是让硫精砂进入世界上最大的沸腾炉;第二步是硫精砂在高温中自燃,产出烟气;第三步将烟气引入余热锅炉;第四步是把余热锅炉中生出的蒸汽引入发电炉发电;第五步是降温后的烟气净化产出浓硫酸。同时,焙烧过的硫酸烧渣,铁含量高达62%,生产铁球团。
吃干榨净的循环生产,让硫精砂变成了“宝贝”,而变废为宝的生产工艺,又大大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受经济危机冲击,硫酸每吨价格急骤下跌,铁球团也从每吨2000多元降到800多元,许多企业纷纷停产,而循环经济园里依然是产销两旺,没有亏损。
从企业间循环的工业组团,到产业聚集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园区,再到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的社会经济领域大循环,一笔笔“乘法”,让铜陵经济正脱胎换骨!
除法:增加幸福指数
二级以上空气质量达到344天;人均GDP6100美元;新增财政收入的70%直接用于改善民生,民生工程从满足最基本生存保障的12项,扩展到45项……在城市转型进程中,铜陵把发展成果用“除法”折算幸福指数,算到每一天、每个市民。
在经济加速发展同时,保持环境友好是形成市民幸福感的基础。铜陵不仅通过加、减、乘法,实现节能降耗减污,通过“绿色门槛”拒污,而且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绿色”保护体系。在铜陵,有这样的提法,叫做“上审大气环境,下审江河湖泊,中审生态林业”,说的是铜陵在安徽省率先建立生态效益审计制度——传统意义上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部门,把生态环境列为审计对象,对生态水域效益,循环经济建设效益,大气环境、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效益,林业矿产、土地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生态建设效益进行专项审计,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保驾护航。
解决占总人口将近十分之一的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全面启动城市棚户区和工矿危旧房改造工程,把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铜陵在城市转型过程中,让转型的成果惠及每一个铜陵人,让幸福的感觉“降临”每一个家庭。在实施民生工程上,不仅“增项、扩面、提标”,而且把政府定项目向市民“点项目”转变——今年10月24日,铜陵市举办公开征集2010年民生工程项目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让群众满意,就要把民声民意作为工作决策的基本出发点,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铜陵市市长李明说出了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一个真谛。
幸福是一种感觉,构成幸福指数的条件有许多许多。铜陵科学发展推进城市转型的“加、减、乘、除”,是提升城市幸福度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