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日前在京通过环境保护部、科技部和商务部联合组织的专家论证。这3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各具特色,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提供了多种可供借鉴的模式。环境保护部科技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环境保护部、科技部和商务部将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速度。据悉,目前我国已建立并验收了7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已批准建设30多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园区规划:亮点突出各具特色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经过16年的发展,其经济增长方式已初具低碳特征的雏形。在制定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时,园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并将其作为园区生态化建设的重点。
据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小龙介绍,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制定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时,注重提高园区能源资源利用水平,使园区产业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园区建设重点从低碳生产、低碳产品、低碳产业和低碳生活4个方面进行建设和发展。刘小龙告诉记者,到2010年和2020年,低碳产业对园区增加值的贡献率将分别达52%和70%。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濒临赣江,环抱青山湖、艾溪湖、瑶湖,素有“一江相临,三湖相间”的美誉,是南昌市市区内环境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因此,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制定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时,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将产业链生态化和生态环境竞争力作为园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
据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院廖兵介绍说,南昌高新区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中,按照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需求,确定生态功能区的范围和分类,建立了两级区划体系。将南昌高新区按照“1核3区9片”进行生态功能分区。将艾溪湖及其湿地景观区作为南昌高新区32平方公里产业区的生态核心,要求必须保护和改善艾溪湖水环境质量,促进艾溪湖水生生态系统的良性健康发展。并将高新区生态功能一级区分为:生态严控区、生态宜居区和生态产业发展区。控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避免产业区的混合式发展,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屏障,形成分散组团式布局。力争到2010年,实现工业废水收集率、达标排放率均达100%;园区企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75%,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5%,危险废物处置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20多年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依靠区位优势,致力于发展现代临港型大工业,成为浙江省、宁波市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龙头,是国内临港开发区(工业区)的典型代表。但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也面临着重塑发展优势和二次创业的挑战。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志明告诉记者,开发区在制定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时,把多样化产业、网络化结构、产品代谢和废物代谢整合起来,着力从企业、产业和区域3个层面探索临港大工业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根据这一规划,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用3~8年时间,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集聚发展、竞争优势突出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产业集聚区,成为环杭州湾产业带上临港重化工业核心基地、新型工业化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区。
专家评价:具有前瞻性和示范作用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金涌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教授组成的专家组,对3个园区规划进行了论证。
金鉴明院士认为,张江高科技园区规划起点高、理念先进。在规划中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对在生产、产业、产品、生活等各方面发展低碳经济有很大推进作用。他告诉记者,低碳经济虽然已经提了很多次,但真正落实到规划上,这是第一家,很有借鉴价值。
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专家组认为,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对于中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作为临港型大工业开发区的代表,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在转变园区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全国类似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工业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专家组认为,规划以构建“纵向闭合、横向耦合”工业共生网络为途径,以高质量、高效益、低污染和生态化为目标,提出了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阶段目标、指标体系和总体框架,设计了主要行业生态工业发展方案、园区主要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物控制方案,提出了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体系。对开发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今后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