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举采油技术是一种高效的人工举升方式,在地层能量不足以自喷时,通过向采油井筒内注入高压天然气体,降低油管内液柱密度,使油层产液继续举升至地面的采油技术。气举排液技术是气举采油技术的延伸,主要应用于油水井酸化、压裂后将残酸和破胶后的压裂液及时排出,减少和降低压裂液破胶和酸化反应后的残液对油层的伤害,提高酸化、压裂的措施效果。
——题记 2006年3月9日,在指挥部召开的科技工作会上,钻采工艺研究院研发的“气举采油技术”创新成果获50万元重奖,引起极大反响。 钻采院以“打造技术驱动型企业”为目标,10年来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精心培育核心技术和优势技术,在气举采油技术的研究与服务领域,由单一为本油田提供技术支持,到为国内外油田市场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服务产值增长了50倍,走出了一条依靠特色技术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 技术创新,由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 钻采工艺研究院气举项目组成立于1991年。
1992年开始了国产气举工具的研制工作,1993年6月,气举采油技术的研究从室内研究走向了现场生产运行试验,1996年丘陵油田成功实施气举接替,1998年完成邻井本气气举技术研究并进行现场试验,1999年为青海南翼山油田成功实施气井排水作业,技术成果实现了向外部市场的拓展,技术创新由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2000年,柱塞气举间歇采油技术在鄯善油田进行现场试验取得成功。至此,经过10年的积累与开发,气举项目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配套系列技术,2001年,气举技术走出国门,向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油气公司提供全面气举技术支持与服务,2002年独创的耐高压气举工具研制成功,在油田开展规模应用。技术服务价值工作量由1998年的70多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3500万元,6年累计完成产值近1.4亿元。 创新之路,实施市场加技术组合策略 1998年,钻采院在吐哈油区的技术服务价值工作量约800万元,其中气举采油技术服务价值工作量约70万元。气举采油技术是1991年吐哈会战初期实施“两新两高”技术战略的代表,“气举采油配套技术”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拥有从技术研发、工艺设计、工具设计、配套产品、完井服务完整的技术体系,具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技术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技术服务完全可以占领吐哈市场,并在国内外市场有潜在的发展空间,具备走出本油田市场的条件。 技术应用,市场开拓需要领导身先士卒 钻采院十分重视技术服务市场的开拓工作,明确技术服务思路是“立足内部求生存,拓展外部求发展”,在公关策略方面,以技术为先导,强化与服务方的技术交流,使他们充分了解此技术的优点。1999年,由时任正副院长的赵明方、何湘清带队两上青海油田进行技术交流,同年气井排水采气技术在青海南翼山取得成功。
2001年,指挥部指挥刘宏斌、钻采院院长何湘清、总工程师雷宇一行赴哈萨克斯坦扎那诺尔油田考察,为钻采院在扎那诺尔油田技术服务做好了铺垫。2003年,钻采院院长张彦平带队赴西北石油局进行技术交流。这些交流,为钻采院在这两个市场的成功开发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 坚持创新意识,不断开拓进取 为适应科研创新与市场开发需要,钻采院积极引导和鼓励科研人员发挥自身潜能,敢于、善于向前沿技术挑战。 气举技术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技术成熟度已很高,大部分专利已过保期。但气举技术在国内的应用规模还很小,技术的完整性还很欠缺。1991年在承接吐哈油田气举采油技术引进工作时,技术人员并没有立足于仅仅完成几口井的完井施工,而是制定了全面国产化工具和能提供整体气举采油技术解决方案为目标,用3年时间,通过不断摸索,掌握了从选井、产能预测、优化设计、工况诊断、气举阀调试检测、到气举生产管理技术,完成了主要工具的国产化试制,独立编制了《鄯善油田气举采油实施方案》,为完整掌握气举采油技术奠定了基础。 2001年,针对扎那诺尔油田含硫量高,油田早期气举试验区采用常规气举工具完井15口,全部发生井下工具断裂事故的实际,研究人员立即着手开发防硫工具。经过反复论证,设计了独特的螺纹连接的KPX136气举工作筒,既符合NACEMR0175标准的要求,又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获取了国家专利,在油田进行了规模应用,截至目前已安全生产超过1000天。 虽然气举排液技术是一项成熟技术,但受工具承压能力的限制,国外产品最高压力也只能承受40兆帕,不能应用于压裂等高压作业中,为满足深井压裂后连续快速返排的需求,技术人员开展了高压气举排液技术的研究,独具匠心地开发了耐高压气举工具系列,采用压裂气举排液一趟管柱连续气举,核心工具气举阀、工作筒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综合工艺性能超过国外连续油管车配套液氮泵车工艺的水平。在吐哈油田、塔河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已累计应用120余井次,当年创产值1300万元。 几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国产化和自主创新已开发了3类2个系列40多种规格的工具,获得国家专利8项。 科技创新,多渠道取得技术支持与协作 钻采院在科技创新工作中,主动及时获取上级科研部门的前瞻性指导意见和项目支持,其中气举采油技术历年来获得集团公司和国家级项目支持3项。国家级项目:沙漠油田气举采油成套工具研制;中低渗透油藏气举采油技术研究。集团公司项目:低成本气举采油技术研究。获得项目经费350万元以上。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与油田公司合作,每年签订2—3项应用型现场试验研究项目;加强与相关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每年签订1—2项基础性研究项目;与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增强科研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就是要走特色技术的发展道路 在技术开发的过程中,钻采院十分注重优势技术的集成与配套,形成特色技术。1998年以前,吐哈油田气举采油技术虽然形成了较成熟的连续气举与气举排液技术,但技术系列相对较少,整体技术还不配套。
指挥部在科研项目立项上大力支持,每年都设立气举采油方面的科研项目,持续攻关。经过多年的研究工作,以连续气举采油技术为核心,技术系列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了连续气举采油技术、邻井本井气气举采油技术、柱塞气举采油技术、气举快速返排技术、气举排水采气技术、气举诱喷技术、套管气助流举升技术7项配套工艺技术系列,工具更是配套齐全,可适应多种环境多种规格套管作业的要求,10余年来共获得集团公司、自治区级成果4项、指挥部级成果13项,形成了8项专利产品。其中获得气举采油配套技术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气举采油成套工具研制及应用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气举采油成套工具研制及应用获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连续气举采油工具研制获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一系列的成果使吐哈油田气举采油技术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在国内行业中有影响的特色技术。 实施合作“双赢”战略,塑造特色技术品牌 一流的技术要靠一流的服务做支撑。钻采院自进入哈国市场起,就坚持“先做强、再做大”的市场定位和“本土化”服务策略。依靠雄厚的特色技术优势和科研攻关能力,针对扎那诺尔油藏特征及开发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防硫化氢腐蚀、油井工况诊断、工具改进配套等技术攻关研究,为甲方编制“气举采油工程实施方案”,分年度制定气举接替规模和接替时机……钻采院站在诚信服务的制高点为油田上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做出了扎根哈国打“持久战”的战略部署。现场技术服务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协调好与甲方各层面尤其是与哈方员工的合作关系;高要求、高标准把好每一个技术环节,针对每口井的个性化难题,因“井”制宜精心制定工艺方案,使每一口气举作业井均实现一次投产成功,措施有效率100%,保证了向业主交出的每口井都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和稳定产量。精细、超值、负责的服务理念,营造了双赢、互信、融洽的合作关系,也彰显气举采油这一特色技术在国外市场的无限魅力。油气公司在产量任务吃紧、研究制定上产技术措施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吐哈气举采油技术。在油气公司2003年的老井增产计划中,气举采油技术措施增产量占到了68%。 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吐哈气举采油技术,以其体系的完善性,工具的配套性和对油藏特征的适应性优势,奠定了在哈国市场的竞争强势,钻采院连续5年独家总体承包扎那诺尔油田气举技术服务工作量,获得了“服务意识好、技术能力强、市场形象好”的赞誉,被甲方誉为“最具增产潜力的特色技术”。截至2006年1月底,扎那诺尔油田气举总井数已达到206口,均实现了一次投产成功;实施气举排液70多口,平均投产周期由原来的7天缩短到3天。气举日产油量达到5400吨,平均单井产油量由每天15.57吨上升到每天38.42吨,气举井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为油气公司上产任务的完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单项技术的显著增产效果和良好经济效益让甲方折服,也坚定了将气举采油作为油田上产主体技术措施的信心,技术应用规模逐年扩大。如今,气举井产量已占全油田总产量的56%。由此确立了吐哈油田气举采油在哈国的主导技术地位。 为了更好地站稳和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吐哈钻采院气举技术研究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完善气举工具系列,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工作环境的需求,实现气举产业化,管理目标向气举技术国际化专业服务公司模式发展,锻造国际一流的“吐哈气举”技术品牌。 气举采油特色技术,在国外市场魅力无限,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吐哈气举采油技术不仅在哈萨克斯坦站住了脚跟,而且已成为钻采院发挥特色技术优势,着力打造强势品牌,在海外市场展示综合技术实力的重要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