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7月有关方面开始给海外孔子学院正式授牌到2006年年底,短短1年半时间,全球孔子学院已发展到100多所,平均不到4天就诞生1所。有报道称,孔子学院是受德国歌德学院启发而创办。但是,歌德学院始建立于1951年,目前共有国内外分支机构144个,从1所发展到144所,用了50多年的时间,平均每130多天才诞生一所。两相对照,歌德学院的发展可谓是“蜗牛速度”,而孔子学院的发展简直是“光电速度”。
当然,“孔子学院热”搭上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中国崛起的“顺风车”,问题是,如此快的速度也引发了很多问题。从后期孔子学院创办的过程来看,多是由外国有关部门和大学主动申请,国家汉办牵头和负责,由国内各大学具体承办。抢办孔子学院成为国内一些机构和大学的“政绩工程”,甚至把孔子学院变成了“摇钱树”、“金字招牌”和“出国旅游项目”,随之而来的是师资和教材是否合格等等诸多问题。
此外,尽管孔子学院的主办方曾明确表示过,兴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是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但新闻媒体、专家学者和广大民众显然赋予了孔子学院以更多的期望和联想。很多人将孔子学院看作是中国文化或者是“儒学”、“儒教”复兴的体现,甚至把它视作中国“软力量”的兴起。其结果是,一些国家的孔子学院表面上不愿接受具有中国官方性质的指导和监督,实质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些人对所谓的“中国威胁”仍心存疑虑,他们担心中国借孔子学院推销自己的“软力量”,从而为“中国崛起”助威。有的国家政府甚至以孔子学院具有宗教性质为由,不同意用孔子学院的名称来合办汉语教学机构。
其实,国内很多事情往往面临着“一试点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的尴尬。不怕事情悄然沉静,就怕“热”,就怕一窝蜂的追潮流、赶时髦、凑热闹、拔高度。在笔者看来,目前的“孔子学院热”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特别需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其一,建立健全孔子学院的各种规章制度,从机制上规范和约束孔子学院的审批、创办;其二,加强教材建设、大纲拟定,尤其是要加强师资的前期培训;其三,淡化中国官方在孔子学院各项活动中的行政干预色彩,放权、放手让中国大学或民间机构推动孔子学院的发展;其四,国人应慎言孔子学院是“软力量”。如若不然,孔子学院越火暴,就越有可能砸掉孔子学院的牌子。
有消息称,根据有关方面的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在全球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这样的气魄,可谓大矣!然而,与其仓促上马,不如沉潜积聚,把孔子学院的创办和推广从速度型和功利型转换到质量型和效益型,提高孔子学院的吸引力,增强孔子学院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学院热”正如“中国经济热”一样,虽然不需要“急刹车”,但是需要“软着陆”。(来源/环球时报,文/王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