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要竞争就得靠实力本身,靠自强。如果在外国一座城市内,同时有中国的孔子学院、韩国的世宗学院和日本的日语中心,对原来根本不了解三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对哪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会感兴趣,选择学哪国语言,很大程度上就看这三个机构的吸引力和工作效率。所以,应对韩国、日本推广本国语言的主要手段,不是要把孔子学院增加到几百所,而是如何将第一期的100所孔子学院办好。
首先当然要有资金的保证。至少在目前阶段,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推广中文还难以成为赚钱的产业。何况孔子学院的宗旨在于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包括免费吸引公众学习中文,介绍中国文化,提供各类奖学金,哪一项能不花钱,少花钱?要办一座孔子学院,政府主管部门就得有相应的预算或基金。如果钱不够,或不落实,还不如少办些。过分强调自负盈亏,甚至企图通过办产业创收,不仅会玷污了孔子学院的名声,也有悖创建孔子学院的初衷。现有的孔子学院大多是由大学承办的,开办经费并不充足,不大幅度增加,很难扩展业务和社会影响力。
以往美国在世界各地设立新闻中心和文化中心,还组织和平队前往不发达国家,任务之一就是教英语。对这些机构和人员都投入大量经费,广泛介绍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吸引各国民众、特别是青年学习英语,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念,包括物色有潜在影响的人物访问美国。日本对海外的援助相当可观,其中相当一部分就用于文化援助。日本人能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原因不言自明。孔子学院固然可以办得节俭些,但如果与日语中心的经费相差太大,又如何有竞争能力?
要办好孔子学院,还需要大批专门人才,这也不是容易造就和维持的。我国不乏合格的中文教师,但要到外国去教中文,并推广中国文化,还得具有一定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如果想提高推广的效率,进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最好要熟练掌握当地的语言。我们培养的对外汉语教师,一般只学英语,少数学过法、西等主要语言,现在要面向世界各国,面向社会公众,就很难适应。我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时就打听过,我方人员中几乎没有人懂当地的阿姆哈拉语。外交活动,与上层人物、官员或主要媒体打交道时不成问题,要向公众推广中国文化肯定会受到影响。要物色孔子学院的主任也不容易,此人不仅要有一定的学术基础,还得有外事经验、公关和管理能力。但主任和成员的待遇并不高,与跨国公司和大企业高管的薪酬相差悬殊,具备这样能力的人能否长期安心工作呢?即使不能要求他们像白求恩那样“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至少也得有一点献身精神和职业道德。所以,孔子学院与世宗学院、日文中心之间的竞争,也是三国之间的人才和人力资源竞争。
韩国要办世宗学院,日本要办日语中心,无论要办多少,都是它们的自由。对中国来说,关键还是如何办好孔子学院,才能具备与它们竞争的实力,未来才有合作互助的可能。
(作者系上海 复旦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