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德国《每日新闻报》刊登文章说,在德国的孔子学院建立后,将中文列为主修的大学生增长了两三倍。但成立后不到一年,学生人数就大量下降,中国教师也迟迟未到。尽管有的学院中国教师配备齐全,但他们不了解西方文化与地域的差异,使得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就此,记者采访了德国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丁安琪女士。她认为,这个报道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环球》:您作为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对《每日新闻报》的报道有什么看法?
丁安琪:这个报道很荒唐,我不知道那些增减的学生人数是从哪儿获得的。首先,德国的孔子学院虽然由中德两国大学合作建立,但它们都是独立的非盈利性协会,不承担大学汉语教学任务。德国大学学习汉语人数的增减与孔子学院的成立没有关系。另外,学习任何语言的过程都是金字塔型,一开始学习的人多,随着课程深入,肯定会有人放弃,这是必然的。
我所在的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从2006年5月2日成立起,中方负责人和汉语教师就已经到位,据我所知,中方也按时向另外两所孔子学院派出了教师。
《环球》:报道中还提到,德国有的孔子学院的中国教师不了解西方文化与地域的差异,使得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呢?
丁安琪:目前德国已经成立的孔子学院只有三家,还是新生事物,汉语教师对国外文化的了解可能有多有少,但他们都尽量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要求。
拿我所在的孔子学院作为例子。为了让各界学员全面了解该院的汉语课程开设情况,我们早早制定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并通过各种渠道发放至学员及潜在学员手中。另外,我们通过调查问卷还发现,各界对初、中级甚至是入门级汉语课程的需求远远大于对高级课程的需求,为此我们调整了教学安排,暂时停止高级班的开设,扩大初级班课程开办数量。
此外,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当地举办了许多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活动。2006年11月,我们和西门子公司共同为德国中小学生举办了为期3天的秋令营活动。广告打出不久,报名人数就大大超过预期。最后因为场地限制,还是有80多名小学生未能参加这次秋令营。
学院还为有汉语学习意向的单位设计专门的汉语培训课程。目前已同朗讯公司就其员工汉语培训事宜达成了合作意向,正在策划今年春季在该公司举办“中国文化沙龙”活动。
《环球》:有些人认为,孔子学院这些年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丁安琪:不同国家的文化推广机构有不同的成立背景,其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英国文化委员会成立于1934年,直到1938年,他们才在埃及、葡萄牙、罗马尼亚和波兰设立了第一批国外办事处。成立于1951年的歌德学院,两年后才开始在本国国内设立语言培训班,直到1959~1960年前后,才逐步接管国外的德国文化学院。与同类的国外文化推广机构相比,孔子学院的建设速度的确相当快。
目前中国建立和筹建中的117家孔子学院和12所孔子课堂分布区域十分广泛。但是有两个特点必须注意:一是欧美国家布点多,亚太地区布点少。目前全球近60%的孔子学院集中在欧美国家;二是发达国家多,发展中国家少。整个非洲仅设有6所孔子学院,而南美没有一所。
《环球》:有时候欲速则不达,出现《每日新闻报》这样的报道恐怕与孔子学院发展速度太快也有些联系吧?
丁安琪:的确,孔子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也并非不存在问题。例如,跟其他国家的文化推广机构不同,孔子学院不是先建立总部,之后再设立分部,而是先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分部,再设总部。
但由于宗旨与目标一致,各地孔子学院开展的业务实际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举办各种关于中国文化的讲座、书画展、中国文化节等,开展这类的活动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如果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孔子学院间能加强沟通与合作,联手举办类似活动,则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各自的影响。
另外,由于孔子学院的工作范围在日常汉语教学工作外,还包含在所在国组织活动,拓展市场,推广中国文化等,这就要求中国选派的管理者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一个合格的中方院长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汉语教师,了解汉语教学的实际需要,能对当地的汉语教学起到指导作用;他还要有一定的教育行政和教学管理能力,作为中方的全权代表,处理孔子学院的日常行政与教学管理工作;此外,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和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能保证孔子学院在建设初期顺利地拓展当地业务。
不同的孔子学院对中方院长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如果中方院长除了具备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外,还能通晓现代管理制度和国际合作的运行机制,具备法律契约的草拟能力等,将在孔子学院的初期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环球》:你认为,刚才谈到的问题会否影响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
丁安琪:孔子学院建设初期具有建设速度快、分布区域广、业务内容丰富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它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孔子学院的建设对于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努力研究它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其顺利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西方国家的文化“播种机”
在对外文化推广方面,中国的孔子学院实际上还是后进者。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早就发展起自己的文化“播种机”,它们在外国传播本国的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也展示着自己的民族形象,宣扬着自己的民族理念。
法国法语联盟
1883年建成于巴黎的法语联盟以传播法语和法国文化为宗旨。它是法国外交部及教育部下属的非盈利性语言文化机构,也是法国政府唯一认可的法语培训机构。联盟名誉主席均由历任的法国总统担任。
该联盟历经120多年,目前在130多个国家拥有近1100所分支机构。尽管世界各国的法语中心都采用不同形式介绍法国文化,其办学章程都须得到法国法语联盟的认可,法国法语联盟则监督法语中心执行,比如理事会的工作不取报酬,不介入当地的政治、宗教和种族争议等条款。
巴黎法语联盟主席让-皮埃尔德洛诺曾表示:“我们主张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不是和英语进行斗争。除了英美文化外,我们应该有其他的选择。”
英国文化委员会
英国文化委员会成立于1934年。作为一个在英国注册的非盈利性组织,它旨在推进英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开发调配发展中国家及转型国家的人力资源。
目前该组织通过遍布全球的230家分支机构和109家教学中心开展教育,开设英语教学、艺术、科技、法治与管理和信息等项目。
德国歌德学院
歌德学院建于1951年。自2001年1月起,它与原国际交流中心(1952年成立)合并,改名为歌德学院国际交流中心,总部设在慕尼黑,成为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最大执行机构。目前学院共有分支机构144个,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外分支机构128家,其主要任务是受德国政府委托介绍德国国情和文化并提供语言培训和教师培训。德国境内的16个分院每年为大约26000名留学生举办德语语言班以及其他文化活动。
歌德学院每年的预算大部分来自德国外交部和联邦新闻局的拨款,但它的工作是独立自主的,不附有政治义务。
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
塞万提斯学院是西班牙于1991年创办的非盈利性官方机构,其宗旨是与以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的二十几个国家合作,共同推动全世界的西班牙语教学和西班牙其他官方语言的教学,传播西班牙语文化。学院在30多个非西语国家设有机构,分院遍及世界4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