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祖顾恺之和他的卷轴画——最具有代表性的绘画
2010-01-26

  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全国长期战乱,南北对峙,朝代频频更迭,却使当时的学术思想格外活跃,并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石窟壁画、墓室壁画、石刻、砖刻以及漆画等都已蔚然可观,出现了开宗立派的专业画家、书法家,而且,作为奠立中国绘画理论基础的“传神传”、“六法论”也在这一时期提出。在绘画上,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和他的卷轴画最具有代表性。
  顾恺之(344-405)原名长康,字虎头,出生于晋陵(江苏无锡)一个官僚家庭。年青时作过官,有机会游览各地的名山大川。他性格诙谐,精通诗文,时人称他“才绝、画绝、痴绝”,画史上关于他的轶事有不少记载。
  有一年,当时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城里要修建一座寺庙——瓦官寺,主持和尚靠缘募集不到资金而一筹莫展。这时候来了个贫苦的年青人,说要捐一百万钱。主持僧以为他吹牛,起初不相信。青年人提出要在一面粉刷好的墙上画一幅维摩诘(传说中一个信佛教但不出家的居士)像,可以向前来观看他作画的人征集捐款。就这样,一连三天,观众人山人海,把瓦官寺挤得水泄不通。等到最后,这个年青人为维摩诘点上眼珠的时候,画上的人物就像活了一样,观众的赞叹声、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这时募集的钱早超过了一百万。这个年青的画家就是顾恺之。
  顾恺之不仅重视刻画眼睛,还特别注意表现人物的特点。有个叫裴楷的人脸颊上有三根长汗毛,别人为他画像时,都不画出来,顾恺之却把这三根汗毛画得特别突出,而强调他的特征。另一次为谢鲲画像,把他画在山岩中间,人家问他是什么道理,他说,谢鲲喜欢游山玩水,所以把他画在山岩之间。可见顾恺之还善于用环境衬托人物的个性特征。这些都表现了顾恺之的绘画天才。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他留下来的论著有《论画》、《画云台山记》等。他主张要形神兼备,更重传神。他提出的“传神论”成为中国绘画的基本理论之一。根据记载,顾恺之的作品有七十多件,他画过历史故事、神佛、人物、飞禽走兽、山水等。可惜,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幅卷轴画摹本了。它们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卷轴画。
  《洛神赋图》是根据三国魏王曹操的儿子曹植所著《洛神赋》所绘。《洛神赋》描述了作者途经洛水同神话传说中的洛水女神相会的情景。顾恺之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相逢又相别的情节,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描绘了赋中的意境。画家注重对人物情态的刻画,山石、树木都富有装饰性。这一作品,与同一时期的敦煌壁画有相近的风格,并对后世中国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