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龙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与闽、赣两省交界。境内山峦叠嶂、溪水纵横,是瓯江、闽江、乌溪江的发源地。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历史丰厚,尤其南朱官窑瓷、青瓷和龙泉宝剑更是名震天下,经久不衰。
龙泉开窑制瓷历史可追溯到五代之前,属越窑等青瓷体系。从龙泉青瓷博物馆陈设的南宋以前的一些罐、瓶、碗、坛等的造型和工艺来看,都与晋朝绍兴等地越窑青瓷十分接近与相似。
据史料记载,公元ll26年金兵南下入侵,次年北宋首都汁京沦陷,徽、钦二帝被俘。建炎三年来高宗迁址临安(杭州),绍兴八年定都,当时杭州成为南朱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艺术工艺制作的中心。随着北宋灭亡、南宋的建立,大量北方官吏、商人、文人、手工艺者等纷纷南下,江南各州、郡人口骤增,并在苏、浙、皖等江南土地上寻找新的生产资源,进行加工开发,开设作坊、工场等,使黄河文明在江南这块土壤中扎根绽放。
当时在北宋盛极一时的汝、宫、钧、哥、定名突,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其制瓷工艺、工匠出现7中国瓷器发展史上一次集体南迁。至今,我们从龙泉民间传说中还能听到大窑村生产官窑的窑工是来自齐各大地的山东汉。这次南迁无疑为龙泉青瓷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龙泉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窑址分布很广。单在龙泉境内发现古窑址就达360多处,如安亿、大窑、安溪等沿瓯江两岸,依山傍水,过去的古龙容也顺势依山水而建,呈斜坡状。
据史料描述:"窑群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往返穿梭,日夜繁忙。"当时瓷器内销运临安,外销经匝江出海,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
南宋龙泉器皿造型是传承秦汉古铜器演变而成的,其祥式、品种、规格十分丰富。仅瓶的造型就有龙虎瓶、梅瓶、鱼耳瓶、凤耳瓶、牡丹瓶以及仿古尊式瓶、琮瓶、贯耳瓶、弦纹瓶、胆瓶等。仿古炉有鼎式炉、鬲式炉、八卦炉等。实用类生活瓷也包括了碗、盘、杯盅、盏托、执壶、罐、盆、渣斗等。其中仿古造型尤为珍贵,历来被陶瓷爱好者所青睐与追捧。
北宋龙泉窑以前生产的器皿与南宋贵族瓷器造型存在明显的不同,显得朴素简单,以典型的划花、捏塑、印模等工艺、纹饰来表观;造型以瓶、罐、钵、碗、缸等为主,工艺制作显得粗糙,而冥其器占了很大比例。
南宋瓷器釉色工艺上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北宋时期用石灰釉又称玻璃釉,在高温烧制中釉粘度比较小,成器出妒后,易流釉,釉面较薄,透明光亮。出土后的部分瓷器表面存在不同程度袖层剥落等现象。南宋时期则改用石灰碱釉,此釉在高温中比较粘稠,不易流釉,釉层厚重,出窑成器后,具有玉质温润悦目的美感,在不同光线折射下显现出无穷的艺术魅力。用手触摸有细腻、温润之感。窑内温度大约在1200度左右,在还原气氛下,窑变出各种层次深浅的青瓷,如粉青、果绿、翠音、葱青、梅子青等颜色。
这次在八都古龙窑考察时,陪同来的黄慧珍女士介绍,青瓷中"雨过天晴"绝对是传世珍品,连碎片也价值不菲。青瓷在制作成器皿时均受到天气、釉料成分比例、窑内温度高低、置放位置等众多因素所限制。青瓷出容时,釉色色差存在很大偶然性,极不稳定,其产量与规模无法与明清两代景德镇瓷相提并论,千余年一直困扰着龙泉窑系的发展壮大。
大窑村曾是南宋官窑生产基地。l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市区40公里左右,大约1小时公路、20分钟山路车程。位于山青水秀的琉华山脚下,又称琉田村,从后唐始至宋代就有制瓷的记载。现经浙江省文物单位挖掘考证发现龙窑址达56处(民间传说有l08处)。而最使古陶瓷收藏者着迷神往的还是一段流传千年的"哥"窑"弟"窑故事。关于这一传说众说纷纭, 至今尚未有个正确答案。但大窑村历代出土的紫口铁足瓷器及碎片的哥窑,确确实实让这个村庄名声远扬,不知让多少后人慕名而来,寻寻觅觅,来此找宝。
经过一路颠簸,展现在人们视野中 的大窑村确实与想像中存在很大差异, 如果不是村前矗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就是昔日窑火红火、精品迭出的官瓷村。村里古宅连片,荆棘漫山荒。旧日窑址在荒墓中,到处碎瓷裸露,俯拾即是,不时夹带着众多烧瓷用的垫瓶。整个古窑址完全处在原始状态。而村间一条铺在脚下的石卵古道,更使大窑村充满历史沧桑,在眼前仿佛又浮现出窑工们挑着一筐筐瓷器左晃右转艰难行走的情景。据龙泉青瓷博物馆书记钟求介绍“观在的稻日下就曾是古瓷片堆积处。不久市里将在此村进行综合开发与保护,使千年官窑遗址成为人类文化遗产。”
哥窑瓷之所以珍贵稀罕,不光是因南宋官窑瓷,它的许多工艺技术至今还悬而未解。尤其哥窑的制胎工艺,用紫金泥淘洗,拉坯成型,薄如丝绢,大约1毫米,而两面釉层可达两三毫米,就是这样在高温中成器后不变形,成为了中国陶瓷业一件千古奇事。龙泉人非常形象地给哥窑瓷取了一个俗称"夹心饼干"。为此笔者特意咨询了陶瓷工艺师王利军。他说:"此胎经过削、晾干等工艺,末上釉时,胎骨轻盈薄透,几乎可随风吹落,经过几道上釉,竟然支撑住重于几倍的釉水分量,经过烧制成型。虽说目前理论可行,但在实践中还难以达到此工艺的要求,后几代窑工均未跨过这道坎.
同时,瓷器出窑时还会在釉面上出现规则不一的裂纹,如水裂纹、鱼子纹、蟹爪纹、牛毛纹、鳝血纹等。釉色开片均始于自然,釉面硬度愈高,开片愈快;釉彩愈厚,开片愈大,有时瓷器出窑后经若干年,随着受空气冷热影响,冰裂活动还会自然展开,具有活性。另外,哥窑釉色也会呈现深浅不同的青色,如豆 绿、翠青、粉青、浅青、灰青等。胎骨也有深灰、紫金之分。由于作坊釉料配制各自保密,不对外泄露,所以青瓷出窑后会产生色差。再加器皿易变形、易碎等因素,传世完整者极为罕见,薄胎紫金泥瓷器更是贡品中的精品。目前,出土的碎瓷片也十分珍贵。
龙泉另一个千年的悬案就是龙泉参碎瓷哥窑是否在南宋时期就被朝廷指认为官窑瓷厂?这在古陶瓷学术界争议颇大。一种认为南宋官窑产于杭州凤凰山下的修内司窑,到如今只发观了郊坛官窑遗址。龙泉产哥容瓷是仿南宋杭州宫窑。另一种认为黑胎青瓷就是文献所提的哥窑,属官窑系。
而笔者经过多次实地考查与寻访,翻阅当地早期资料,并与青瓷考古专家和制瓷工置进行了交流后对南宋在龙泉设立官窑制资轮廓渐渐清晰,那就是龙泉大窑村曾经是南来官窑重要生十基地之一。其中有许多地方被古陶瓷研究者忽略。
1.历史上龙泉可谓"山川雄秀,人杰地灵"自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至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的250年间,当时龙泉县俊贤辈出,名人荟萃,相继出了246个进士。其中北宋政治家何执中官至宰相,此人凡事皆迎顺帝意,深受宋微宗宠信。至今龙泉民间还流告"宋 徽宗曾避难于龙泉的白云岩的传说"。同时期还有管师仁(御史中丞)、何詹(同知枢密院事)等京城高官。如此多的进士集中出现在同一时期的县级小地方,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但这为以后南宋官窑在龙泉大窑村等处设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非常符合历代封建社会朝廷官员衣锦还女、为故女做点实事的常理。
2.南宋建都在临安(杭州),可当时南宋广阔疆域和腹地是在闽、粤、赣、鄂、桂等省,而各地所献贡品很大部分需经龙泉,龙泉素"驿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自古以来就是闽、浙、赣等地区商业重镇。所以南宋选此建立官窑瓷厂,十分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3.由于官窑制瓷工序复杂、工艺难度高、周转期长、成品率极低等众多因素,其制作中需要大规模制瓷作坊、龙窑、瓷工等来确保其任务完成。另外龙窑的选址也必须与当地有无丰富资源相关,如烧窑用的红松木、瓷土是否丰富,交通是否便捷,水资源丰厚否等客观条件,可以说龙泉地区具各了这些条件。相反,当时南宋杭州地区似乎缺少这些客观条件和环境。尤其历代从龙泉大窑、溪口等处发现大量的南宋哥窑瓷片堆积层和林立的古窑址,足以证实南宋在龙泉设立官窑制瓷的历史。
4.北宋灭亡,南宋朝廷在临安建都。而龙泉青瓷制作工艺和青瓷艺术风格在短短几年里,突然出现根本性改变,换成另一个风格,而这些并非是当地窑工、瓷匠们能力所能及的。显然是受到外界制瓷技术、风格的冲击,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有朝廷的干预。所以北宋时期的青瓷无论是工艺、艺术造型还是青瓷品质都无法与南宋时期龙泉窑瓷相提并论。同时也证实了大窑村村民说其祖先来自齐鲁的说法。
虽然上述论点带有一些主观性,但这些年陶瓷学术界持"南宋仿宫窑"观点的阵营正在减弱。笔者认为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龙泉大量古窑址被发观,南宋时期龙泉是否设立官窑窑址必定会大白于天下。
位于龙泉市西南角的上垟镇,距市区37公里,与福建省浦城县交界,境内山峦起伏,淡水湍急,古朴的自然风貌让人流连忘返。
l956年,在这里建立了龙泉第一家公私合营瓷厂,不久又挂牌成立国营第一青瓷厂、第二青瓷厂、第三青瓷厂,是新中国成立后龙泉陶瓷生产的最大基地。这里先后培养出国家一级工艺师徐朝兴,省一级工艺大师毛正聪、陈眩根、陈爱民、夏候文等制瓷名家。但如今,这些国营厂留给人们的只是一座座人去楼空、破落不堪的厂房。与此相反的是,私营瓷厂像雨后春笋般崛起,散落于市、镇、村的各个角落中。虽说规模比国营小得多,厂房也处在较原始的手工作坊状态,但自由灵活的经营机制使这些私营企业充满活力。另外,在工艺生产过程中也放弃了以往柴窑烧制工艺,纷纷改为煤气烧窑,改变了昔日以山为靠、以为本的状况。而且这些企业也从边远山区迁移到平原的市工业区内,在当地政府的组织策划开辟了青瓷、宝剑商业街,结束了以往买青瓷要到山里转几天的情形,大大促进了青瓷等工艺品的生产。近几年,青瓷、龙泉宝剑失后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举行了大型精品展,使具有千年制瓷历史的龙泉再度名扬天下。
仿古瓷在龙泉具有千年制瓷历史,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都有高手辈出,他们以还原逼真为荣耀,也是艺人们对传承古老文化的一种追求。他们刻苦精研的精神让人折服称道。有时为制作一件仿古器皿的胎骨,釉水还原等工艺,历经数年,千余次摸索与试验,甚至枉费一生也无收获,在龙泉也不乏这样的艺人,但孜孜不倦的精神一向是龙泉窑工们的追求。
仿古瓷基本上是私人作坊,一般设在偏远山村,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交通闭塞,制作案手工拉坯,出窑以单件来计算,成品率十分低。生产对象是上门求购嗜古瓷的收藏者与工艺品经营商。在雨季基本停工,许多仿古瓷工还兼农活,清贫的生活与都市人的想保存在很大差距。现在仿古作坊的基地在宝溪、上蚌、八都、大窑等一带,距市区车程1小时至3小时不等。
但笔者感触最深的还是仿古瓷名家的真诚。无论在上海举办"龙泉青瓷持品展"碰到的张绍斌还是在八都天工坊的王利军,都会开诚布公介绍仿古瓷与古瓷间存在的差异,并用南宋残件与仿古品进行比较,使听者茅塞顿开,大增见识。与日前古玩市场一些售假者以假乱真把故事编得无懈可击,形成截然不同的印象,其这份真诚坦率足以让人敬佩。
虽说龙泉窑千余年历经盛衰,起起伏伏,窑火始终千年不熄,各朝各代均有高手涌现,但真正仿古珍品还是出现在今世。据龙泉人介绍说,如今仿古瓷与官窑器皿距离正在进一步缩小,达到九成左右逼真与神似。惟一遗憾的是,"紫口 铁足"的紫金泥胎尚未达到古瓷匠们的绝技水平和釉面"火气"难消的韵味.
另外,值得龙泉仿古窑工匠们欣慰的是,众多仿古的瓷器精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认可,一大批名家仿古瓷还被国家政府作为国礼馈赠给其他国家总统及国际友人。许多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与陶瓷收藏家们珍藏。
日前,龙泉青瓷与仿古瓷已成为当地一个文化传统和赖以生存的产业。在此,衷心祝愿龙泉青瓷窑火更旺,让耀眼夺目的青瓷再度名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