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Tin Ka Ping,1919- )男,香港企业家。祖籍广东大埔,幼年在家乡受中小学教育。田家炳15岁时父亲病逝,迫于生活压力,他弃学从商,18岁时远赴越南,两年后因为“二战”又辗转到印度尼西亚。战争结束后,田家炳在印尼相继创办了两个树胶厂,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就成为当地耀眼的青年企业家。1958年,田家炳举家迁居香港,在海滩沼泽地填海建厂。仅仅一年,荒芜的海滩变成了一座工业城,1960年投产的“田氏塑胶厂”蒸蒸日上,田家炳很快就成为誉满南天的“香港人造皮革大王”。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政治经济风波迭起,动荡不断,众多同行经受不住冲击,纷纷倒闭,但是田氏企业却日益壮大,成为香港一块不倒的金字招牌。
“香港人造皮革大王”田家炳是一位商界传奇人物,也是一位四海共仰的慈善家。几十年来,他在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捐资10多亿元——由于汇率的变化,我们没法也没必要用具体的数字去论证其捐资价值,因为,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数字本身。
在自己的孩子还睡着拥挤的上下铺时,田家炳就开始关心别人孩子的生活。1959年,他担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机构博爱医院的总理;1965年,他又出任香港华人最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的总理,参与推动社会福利工作。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 田家炳就以捐办公益为业:1982年,他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1984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自己成为“职业慈善家”。他的孩子们不仅陪伴父亲参与各项慈善公益活动,而且无论生意好坏,每年都捐出工厂利润的10%。1997年“金融风暴”之后,“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大大缩减,为了坚持捐资助学,田家炳卖掉自己住了37年的花园式别墅,和太太一起搬进了出租房。
几十年来,田家炳在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捐资兴建了1000多个项目,捐资数目高达10多亿元。田家炳不是香港最有钱的慈善家,也不是捐献钱财最多的慈善家,但却是捐出财产比例最高的人,他捐出了自己80%以上的财产。香港有很多以田家炳的名字命名的学校、老人院和图书馆,但是田家炳走在街道上,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认出他来。
截至2006年2月,田家炳在全国捐助了60余所大学、120所中学、39所小学、9所专业学校、9所幼儿园、115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在祖籍梅州市辖属各市、县、区之医疗、教育、交通及其他有关民生公益数百宗。田家炳深得海内外政府各级机构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嘉许:1982年获颁英女皇荣誉奖章;1988年获台湾最高当局颁授“热心公益”金匾;199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是我国当时第五位获此殊荣的杰出人士;1996年,英女皇授予英帝国员佐勋章(MBE);2004年,北京中华慈善总会成立10周年,举办首届全国慈善人物评选,他获选为“中国最具影响的100位慈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