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商品交易市场作为一种新型商品流通组织形式,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保持较高增长态势。从成交额的变化看,年均增速始终保持在15%以上,已成为我国商品流通的重要组织形式,成为人民群众日用消费品和生产、建设所需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年均增速15%以上
——市场总体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达4567个,比2007年增加446个,比入世初期的2002年增加1309个;市场摊位数、营业面积分别为283.9万个、2.1亿平方米,年成交额524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9%、7.1%和19%;比入世初期增长了29.6%、1.2倍和1.6倍。从成交额的变化看: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7年突破4万亿元; 2008年突破5万亿元;年均增速始终保持在15%以上。
——超大型市场发展迅速。2008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有1005个,比上年增加150个,比入世初期增加590个;其中成交额50亿-100亿元的市场有108个,比上年增加19个,比入世初期增加80个;成交额100亿元以上的市场有89个,比上年增加18个,比入世初期增加65个。2008年10亿元以上市场的成交额占全部亿元市场成交额的比重为79.5%,比上年高1.6个百分点,比入世初期高15.6个百分点。
——单个市场和摊位规模与效益增速显著。2008年最大的亿元市场成交额达900多亿元,比上年多9.1亿元,比入世初期多800多亿元。排在第100位的市场成交额2002年为31.1亿元,2008年提高到85.6亿元。2008年亿元商品交易市场平均摊位营业面积达74.8平方米,平均摊位年成交额184.8万元,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24714.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2.4%和11.1%,比入世初期增长58.8%、1倍和28.5%。
统计显示,市场规模越大,平均摊位年成交额越高。100亿元以上市场的摊位年平均成交额达583.8万元,比10亿元以下的市场高8倍,比10亿-50亿元市场高1.6倍,比50亿-100亿元市场高18%;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100亿元以上市场达6.4万元,比10亿元以下市场高5倍多,比10亿-50亿元市场高1.6倍,比50亿-100亿元市场高40.3% 。
——专业市场占主导,增速强劲;综合市场比重下降,增势趋缓。2008年专业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成交额分别为3319个、179.8万个、1.6亿平方米和42203.1亿元,占全部亿元市场的比重为72.7%、63.3%、75.2%和80.5%,比上年分别提高5.7个、4.4个、7个和9.3个百分点。增速与上年相比分别达20.3%、13.7%、18.1%和34.5%。2008年综合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分别为1248个、104.1万个、5254.8万平方米和10254.8亿元,分别占全部亿元市场的27.3%、36.7%、24.8%和19.5%,比重大体呈下降态势,增速均在10%以下,其中营业面积呈负增长。
——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品交易市场的建设。东部地区是我国工业生产的主要基地,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较快。浙江、江苏、山东、广东、河北、辽宁6省,2008年亿元市场数和成交额分别占全国的54.9%和60.2%,比上年增长7.6%和15.5%,比入世初期增长31.5%和1.5倍。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为2.49万元/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7%。东部沿海三大地带(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亿元市场数和成交额占全国的39.7%和54.8%,比上年分别增长8.9%和15.6%;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为3.58万元/平方米,高出全部亿元市场44.7%。
中西部地区如山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经济基础较薄弱,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较为缓慢,亿元市场数和成交额仅占全国6%和4%;单位营业面积创造的年成交额仅为1.42万元/平方米,比全国低近50%。
值得指出的是,近几年来一些中西部地区逐渐重视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如湖北、广西、重庆、四川、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新疆等地,亿元市场成交额的增幅均超过30%,有的甚至高达60%以上。
进一步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
近几年来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流通方式初级,交易方式传统,组织化程度低,交易的集约化和集中化较弱,缺乏现代交易市场应有的规范与效率,制约了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二是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政府有关部门对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仍停留在一般水平,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手段,特别是在市场长效监管机制方面不够健全完善。三是市场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质量不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信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隔离比较严重,生产者不了解消费者需求,给生产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商品交易市场指导生产、调节消费的信息功能发挥的不够充分。四是新型业态的快速发展对商品交易市场提出挑战。
为此,这份研究报告针对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
——加强市场法制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市场管理水平,提升市场功能和档次。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关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市场准入与运作的规范化管理,坚决打击和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和市场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利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第二,要围绕加强市场科学管理,进一步加快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市场要积极开展电子统一结算、产品质量检测,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以提升市场档次、改善市场形象。第三,要积极扶持产区交易市场建设,提高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城乡商品交易市场的功能建设,企业性的交易市场可以外建基地连接生产者,内建零售系统直接面对消费者,成为产销衔接、供需一体的生产经营性场所。
——加快培育规模化经营的现代批发商。一方面,市场的管理者应引导经营者按照现代流通方式,朝着现代企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大生产商、大批发商、大代理商入场经营,对在国际和国内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品牌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它们进入市场,加强品牌实力、品牌形象和品牌认知的经营建设。以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引导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通过他们的规范化经营带动商品交易市场整体素质的提高。
——将现代经营理念和技术引入商品交易市场运营管理。通过资本运营、收购、兼并、重组等现代手段,改变商品交易市场经营模式,通过资源优化,构建大型批发集团,形成以大型批发集团为核心的产品供销链,从而降低流通成本,增强市场整体竞争力。
——政府部门要为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实践证明,商品交易市场只有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高效运行的竞争机制、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现代化的交易方式和手段作保障,才能不断完善、发展、提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在指导商品交易市场发展方面发挥职能作用。未来的商品交易市场不应仅是经营摊位的简单集合,而更多的应成为商品、信息、交通和服务的集合地,成为批发企业之间、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批发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基地,不断地从传统的市场存在形式转向新型现代化流通组织形式,从传统的交易手段转向现代营销方式和现代交易方式,不断地扩大经营规模,在发展中求得最佳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