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七大新兴医药市场,2008年,中国、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市场总规模将增长12%-13%,达到850亿-900亿美元。中国现以16%的年增长率位居全球医药市场第9位。据预测,中国医药市场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在2011年将有望跃居全球第6位。
跨国药企未受金融风暴影响
在国际金融风暴的“蝴蝶效应”下,许多企业面临困难和考验。然而,制药行业的许多跨国巨头们的日子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难熬。
根据美国标准普尔旗下的Capi-talIQ最新统计的数据,美国大药厂目前普遍都有大量现金和短期投资在手中。以最近一个季度的财务数据所披露的现金和短期投资以及过去12个月的现金流统计看,辉瑞是现金最充裕的药厂,拥有现金262亿美元,并有良好的148亿美元的现金流作支撑,其他药厂的现金及现金流状况虽然不是历年最好的,但与其他行业资金短缺的困境相比,也算不错。礼来的现金流算少的,也有54亿美元,而这也是它刚刚花费65亿美元现金收购英克隆生物技术公司之后的。
瑞士制药业巨头诺华制药集团,去年的营业收入达398亿美元,在目前全球经济低靡的时候,它似乎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而且据称,诺华今年的毛利率甚至比去年还要好一些。苏州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卡特瑞博士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即使在经济衰退期,苏州诺华也正按照原来的投资计划推进。第一期生产项目已于10月底投入试生产,明年公司将再投入5000万美元,进行二期、三期项目的建设。
不久前,英国最大的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公司以16.5亿美元完成收购Reliant药业公司。11月下旬,葛兰素史克以现金出资3133万美元熏占40%股权与深圳海王英特龙公司组建合资疫苗生产企业。
据了解,诺和诺德在中国的新工厂将于2012年投入运营,不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胰岛素制剂与灌装工厂,也是诺和诺德迄今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日德兰银行分析师认为:诺和诺德此举显示其对中国的成长非常乐观。
加紧“分食”中国市场
日前,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由于中国医疗保健计划的扩大和人口富裕程度的增长,对药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一个最重要的成长型市场。
实际上,很多国际跨国制药公司已经加快了对中国市场的渗透,主要是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扩张在中国销售与市场运营和通过与本土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在中国销售产品。
“中国是受GSK保护的市场,GSK的其他市场正在裁员,但中国却是允许加码投资的新兴市场之一。”GSK大中华区总裁黄秀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球市场调整对中国的影响最小,在中国的投资还会继续,员工编制也在扩展中。
今年开始到2010年,诺和诺德将耗资300多万定做大型糖尿病知识宣教车,组建环球大巴车队走遍中国百所城市,面向中国公众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值得注意的是,除诺和诺德外,礼来、赛诺菲-安万特、拜耳医药保健等多家跨国药企亦在加大对中国糖尿病市场的投入,扩张运营规模,或扩建工厂,或引入新药,或加强社区卫生的培训教育,这块市场的争夺异常激烈。
例如,今年6月份,礼来斥资250万美元启动了中国基层糖尿病教育拓展计划,旨在通过培训,提高社区和基层糖尿病医生和护士的专业水平,这正是礼来将糖尿病教育和管理拓展到基层和边远地区的重要举措。
另一大非处方药巨头诺华在中国的业务增长更是突飞猛进,去年,诺华制药在华业务销售额年增长率为24.8%,高于全球业务增长水平。瑞士诺华制药中国区总裁李振福日前表示,公司希望将中国业务的年增长率提高到30%-40%,并在未来5-10年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明年公司将在研发和市场营销两个方面加大投入,扩大对上海研发中心的投资,同时进一步扩充市场营销队伍,新增员工比例达到20%。
目前,在全球业务中非处方药业务占据了诺华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在中国发展速度却相对缓慢,市场销售主要以扶他林为主。李振福表示,公司正在积极注册其他非处方药,由于中国非处方药的注册周期为3-4年左右,所以相关药品的上市还需一段时间。
专注于OTC领域的中美史克近日高调宣布,除了做OTC还要做牙膏,这也许会影响到国内如云南白药、强生等药企在进军日化及保健品行业的格局。中美史克高调宣布从单纯的OTC药品生产销售企业向口腔卫生及保健品领域迈进,并在国内上市首款口腔保健产品——抗敏感牙膏“舒适达”。
业务最多元化、触角伸的范围最广的跨国企业当属强生了,它包括制药、医疗器械、消费者护理等几大板块在中国发展势头强劲,并都已有很高品牌知名度。
国内企业如何面对
据了解,目前外资背景制药企业在中国的销售份额已经达到40%左右,一些外企如辉瑞、阿斯利康、罗氏和诺华等,当今世界巨头制药公司基本把焦点集中到了中国,原料药的生产基地也准备建到中国,甚至把研发中心也建到中国来。
我国医药企业现在不得不面临国际化竞争,如果没有成本优势和差异化竞争策略,我国医药企业将会非常被动。
而且,印度拥有像兰巴克斯公司这样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企业,能生产上百种国际畅销药的关键中间体,印度已成为中国制药企业在国际上的强劲竞争对手,并正在成为欧美大型药企的潜在竞争对手。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企业长期缺乏创新激励机制,企业研发投入太少,95%以上的药物为仿制药,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只占销售额的2%-5%,而欧美发达国家已达到12%-15%甚至更多。目前我国开发的获得国际承认的创新药物只有两个: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
关于行业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指出,人民币持续升值,给出口型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也在淘汰部分企业的同时对仍在坚守中的企业造成一定冲击。政策层面上,包括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医药分开、新药注册、药品价格制定等不确定因素,都需要企业密切关注,以便及时调整战略发展规划。
专家称,优质的内资企业正迅速成长起来,通过研发、生产外包、创新等多种途径,在规模和效益上都有提高。行业外资本不断通过资本市场进入医药行业,这既是对医药产业的看好,更是为医药行业输送了资金“血液”和管理理念,对于医药行业的新变局有推动作用。新医改下,关注创新的药企将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可能有一批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与大品牌、低成本的生产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