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地区位于青海省境内的湟水流域,是青海省重要的农业产区。这里土地丰润,人口聚集,具有发展特色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2009年1月,依据河湟地区发展特色农牧业的自然禀赋和群众实践,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建设河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纳入高原,河湟地区位于青海省境内的湟水流域,是青海省重要的农业产区。这里土地丰润,人口聚集,具有发展特色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2009年1月,依据河湟地区发展特色农牧业的自然禀赋和群众实践,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建设河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纳入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近年来,河湟各地积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加快蔬菜、畜牧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步伐,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完善农牧业产业链。如今,特色产品种植、养殖、加工已经成为这一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随着乐都蔬菜集散中心、互助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循化活畜交易市场等一个个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示范区的启动,一幅河湟农牧业百里长廊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10月的河湟谷地,已有了初冬的寒冷,然而,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庄镇吉仓村村民马学良家的温室大棚里却是温暖如春。温室里的黄瓜已经开始采摘了,马学良说:“往年的这个时候已经是农闲时节,可是今年有了这座温室大棚,我们就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从年初到现在,光这个棚里的蔬菜就收入了1万多元。”
设施农业让特色农产品增值
在青海省大通县双新公路沿线,一座座日光节能温室延绵十几公里,路边满是“整装待运”的蔬菜。走进路边的一座温棚,正在棚里摘青椒的村民马福云说:“从种上这茬青椒,到现在已经卖了1万多元钱。”马福云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这座大棚政府出资3万元钱,我自己就出了点力,而且种子也都是政府给发下来的,不用自己花一分钱,挣的钱还都归自己,这样的好事我想都不敢想啊!”
今年大通县投资4580万元,在双新公路沿线新建2600座日光节能温室,7个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设施农业,去年大通县新庄镇的温棚种植的两茬黄瓜、两茬油菜纯收入都在7000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大通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07.97元。
依托区位优势,河湟地区把发展设施蔬菜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扶持和培育,积极营造“温棚经济”。仅去年一年,青海设施蔬菜的收入就达到了4.5亿元。同时,河湟各地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调整温棚种植结构,形成以蔬菜为主,食用菌、花卉、特色果品并重的种植格局。
据乐都县蔬菜种植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乐都县从山东引进的大樱桃在市场上每公斤售价高达100元,特色农产品产值的增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当地政府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支农和扶贫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今年将80%左右的支农资金安排到河湟地区,重点打造设施农业产业带。截至目前,已建成100座以上的温棚集中生产基地50处以上,并在大通、互助、湟中等地打造5个千座温室基地。同时,西宁、乐都2个蔬菜工厂化育苗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后蔬菜育苗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河湟各地还积极推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以“高原、绿色、有机”为立足点,培育名牌农产品,注册商标,树立品牌形象。目前,河湟已经形成了“大通”牌蔬菜、“老爷山”牌鸡腿红葱,“乐都”牌长辣椒,“青乐”牌紫皮大蒜,“湟中”牌蔬菜、“圣域”牌蚕豆,“循化红”线辣椒等一批市场上叫得响的产品。通过品牌化的发展,提高了高原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高原生产的蚕豆、大蒜、食用菌已经远销到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大城市并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高原“菜篮子”农产品前景广阔。
龙头企业带动农牧业产业化
在大通县绿色源食品有限公司,一栋栋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公司副总经理康耀宗说:“目前,工厂库房里基本没有存货,由于市场销售情况非常好,现在已是供不应求。”
青海绿草源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年产分割肉、速冻品、熟制品、牦牛肉肠四大类64个品种4000多吨,是西宁市肉食行业中惟一同时拥有原料收购初加工基地和产品生产精加工基地的牛羊肉生产流通企业。作为一家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省级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绿色源在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
“没有政府部门的扶持,我们也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规模。作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青海省重点项目企业,今年我们得到了126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作为省级产业化项目,又支持了我们50万元。公司把这些资金全部用于扩大生产规模上,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还让更多的养殖户从中受益。”康耀宗说,“公司在原料基地采取直接上门收购的办法,与当地政府部门签订《畜产品收购协议书》,减少中间环节,把中间商的利益全部让给农牧户,每公斤牛羊肉增收达到1.5元,按每头牛出肉87公斤计算,增收130.5元;按每只羊出肉23公斤计算,增收34.5元。共计带动当地4000户农牧民增收437.5万元,户均增收1093元。”
收入增加了,农牧民的养殖积极性更高了。河湟各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大力发展养殖业。按照《青海省湟水河、黄河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推进奶牛、生猪、肉羊、肉牛生产基地发展。今年上半年地方财政已投入资金3375万元用于规模养殖业的发展。
在乐都县水磨湾村,正在建设生态猪舍的村民王永录说:“这个60平方米的猪舍,政府补助3000元钱。为了实现规模化养殖,村里把猪舍连到了一起。现在村里210平方米的大猪舍就有12个。”
据了解,目前河湟各地已安排建设畜用暖棚3750栋,建立奶牛、生猪、肉牛、肉羊养殖场(小区)以及牛羊育肥场(小区)共58个。
集中连片种植盘活农牧区经济
在乐都县深沟村村民王国新的院子里,整齐地摆放着扎绑成辫的大蒜,今年他靠种植大蒜就收入了5万多元。“今年我种了7亩半大蒜,村里人见我种大蒜富起来了,也纷纷跟着承包土地种起了大蒜。”王国新说,“我今年留了两亩多地的大蒜种子,准备明年再多承包几亩地。”
深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国锋说:“村里的耕地总共1400多亩,人口有1480多人,平均下来每个人不到1亩地,以前村民们不管家里有没有劳动力都要种地,也不愿意把耕地承包出去,由于地少产量低收入也不多,一些年轻人外出务工,家里的地就撂荒了。这两年大蒜的市场行情好,村里成立了大蒜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帮助村民找销售门路,另一方面实现村里土地流转,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作用。”
过去,河湟流域的农民习惯于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只种植传统的小麦、青稞、油菜等低产值的作物。如今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村里实行集中连片的农业种植模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盘活了农村的经济。
河湟各地根据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顺势推进“两个转变”,即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方向转变。去年以来全省已实现土地流转30.8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0%。土地流转力度的加大,既稳定了承包权,又搞活了经营权,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
河湟地区特色农牧业发展之路,是青海省依据当地实际,适时展开的一次有益探索。青海省委副书记骆惠宁说:“青海设施农牧业的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突破缺水、缺温度、缺技术、缺资金的过程,而抓手就是设施农牧业。打造现代农牧业百里长廊的决策,是对青海走农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路子的积极探索,它符合青海实际,符合农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实现集约化经营,综合生产能力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无论从货源,还是从加工能力上看,农牧业产业化都可以有一个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