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刺激经济的同时,许多国家提出了绿色复苏的计划。其关键在于,通过对新技术、新能源以及环保等领域的投入,推动短期的经济复苏,从而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 但是,“绿色复苏这个概念,对中国来讲,是一个‘陷阱’。”9月27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2009年三季度宏观经济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作出以上表述,他认为,“美国可能会实现绿色复苏,但这可能会成为中国的问题。” 绿色复苏的概念,最先由美国提出,最大的体现是美国780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这个刺激计划里,有接近30%的资金是用于新能源以及环保治理。目前,中国的刺激计划也希望通过新能源、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走出短期的经济下滑以及培育长期的增长。 但刘元春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地方项目由于急于上马,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目前一些行业,例如风能行业,面临设备制造严重超量,以及产能过剩的问题,发改委已对此提出了警告。 刘元春说,并不能简单认为,仅通过大规模投入到新能源、新技术,以及相关的绿色行业,便能找到短期治理和中长期增长的契合点。他说,“绿色复苏的本质是,后工业化社会在危机时进行危机治理的一种新模式。”而现阶段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发达国家用后工业化社会的目标和治理模式,要求其他国家的政策主动配合他们的政策,“这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刘元春强调,任何一种技术性变革,不仅由技术需求拉动,更重要的是由技术供给推动。即使对技术的需求一直存在,但是,技术供给还是依然遵循它自有的规律发展。“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一次大危机就会孕育出一种大技术的爆发。” 他说,如果不能在战略上重视这种技术变迁周期,以及整个发展的这种阶段,不能重视传统的一些比较优势的真正价值,而简单地向后工业社会的标准靠拢,必然要面对日本技术史上所发生的一系列问题。 刘元春呼吁,现阶段,中国应立足于当前,用一种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转轨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