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同”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中国改革的领导者邓小平同志也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而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的今天,面临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新挑战,不平等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广东下一个30年发展议程上的首要挑战。
如何看待当前广东存在的不平等?如何减少不平等?广东和世界银行联合开展“缩小广东城乡贫富差距”课题研究,经过一年多来的深入调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世行课题组认为,大规模地减少贫困人口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作为中国3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和改革开放的先锋,广东省有机遇也有责任再次走在全国前面,开辟一条惠及穷人的、共享式的特色经济增长的道路。为此,广东省政府需要一个减少不平等的总体战略。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减少不平等必须以牺牲效率和增长为代价,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不平等必须从三种类型来理解:绝对贫困、机会不平等和结果不平等。
研究发现,广东已经取得的历史性的发展成就不容置疑。但在不平等的三个方面,广东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绝对贫困仍然是广东农村一个严重的问题,机会不平等的问题普遍存在,而收入不平等已经达到了值得警惕的水平。课题组建议,为了减少不平等、促进共享式增长,广东省可以采取一个“三支柱”的总体战略:消除绝对贫困,减少机会不平等,遏制结果不平等。
世行课题组认为,凭借坚定的改革决心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广东省完全有能力应对新的挑战,实施这样一个全面的战略来减少不平等。广东省可以利用课题组推荐的一系列政策建议,来消除绝对贫困,给予农村人口提供更多机会来提高他们的收入,以及通过更公平的服务提供来投资于人。广东省在促进共享式特色经济增长方面取得成功,不仅将使其在中国新的发展阶段再次处于领先地位,而且也可以为其他国家应对类似的挑战提供宝贵的经验。
绝对贫困:10.3%农村人口低于贫困线
作为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目前的贫困情况究竟如何?课题组调研发现,绝对贫困仍然是广东农村一个严重的问题。2007年,广东省10.3%的农村人口的收入低于人均每天2美元的贫困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相当于2263元);从消费贫困的标准来衡量,农村贫困人口的比率为18.6%。2/3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广东省的东西部地区;其余1/3分布在珠三角和北部地区,大体各占一半。大约88%的贫困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
机会不平等:城乡生均义务教育支出差距拉大
课题组发现,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在广东省普遍存在。以教育为例,在小学毕业人数与升入初中人数方面,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的差距仍然显著;升入和完成高中及高中以上阶段教育方面,差距更大。例如,25-35岁的城市成年人中,有85%的人至少达到了高中教育程度,而相同年龄组的农村成年人中有接近80%没有达到这一水平。把人口按收入高低五等分,各组之间的差距也非常明显。例如,25-35岁之间的、最贫困的1/5农村成年人中,完成初中教育的比例还不到20%,而最富裕的1/5人群的这一比例要高一倍多。
尽管政府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支出越来越多,但2004年到2007年,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生均义务教育支出的差距是在拉大的。换句话说,城市和发达地区教育支出增长得更快。这是由于每一级地方政府(县/市/地区)的财政能力不同,而且对农村地区的免费义务教育所给予的优先地位仍然不够,为取消学杂费而给予的补贴甚至抵不上2004年农村地区收集的学费。
卫生服务的不平等也是广东省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数据显示,由于卫生服务的分配依然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高度相关,为贫困及经济弱势群体提供的卫生服务相对其它群体而言非常不充分。例如,情况最差的市的新生儿死亡率比情况最好的市高出3倍。政府卫生支出本来应该具有均等化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婴儿死亡率较高的市人均卫生支出更少,而不是更多。2006年,婴儿死亡率低于4.76%的5个珠三角地市人均卫生支出高于71元,而婴儿死亡率高于4.76%的其他14个地市人均卫生支出低于71元。
收入不平等:珠三角内部不平等是主因
课题组指出,广东省收入不平等已经达到了值得警惕的水平。基尼系数一般用来测量实际收入分配偏离绝对平均状态的程度。经过生活成本指数调整之后,2007年广东省城乡合一的基尼系数为0.394。尽管这一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一些国家,如俄罗斯(0.399)、美国(0.408)、泰国(0.420),但是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印度(0.368)、越南(0.344)和印度尼西亚(0.343)。
一项研究结果让人非常吃惊:广东省总体收入不平等的最大构成部分是珠三角地区内部的收入不平等,这一因素解释了广东全省收入不平等的39.4%。城乡收入差距占到广东全省收入不平等的23.4%,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地区之间的不平等占13.1%。
不平等有地理根源
课题组研究发现,广东省的不平等有其地理根源。广东的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具有高度的不平衡性。1998年—2007年期间人均GDP增长的情况是,越是富裕的地市增长得越快,越是不富裕的地市增长得越慢。只有河源和清远例外,这两个市不富裕但增长较快。
2007年,9个珠三角城市工业总产值占到全省的86.7%,只比2004年-2005年高峰时低了1.5个百分点。所占份额最大的4个珠三角城市—广州、深圳、佛山和东莞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从1998年的57.9%上升到2004年的68.5%,在2005年—2007年期间仅仅下降了1.3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珠三角向广东其它地区大规模转移的清晰趋势尚未出现。
课题组表示,收入和生产的空间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集聚经济的作用,产业活动的地理集中可以带来生产率提高的显著收益。虽然经济力量诸如土地成本作为“推力”趋向于推动企业从珠三角地区向外转移,但是集聚经济以及更好的投资环境产生的“拉力”也在吸引企业留在珠三角地区。
“这里隐含的一个关键之点是,经济增长在空间上不会均匀分布”,课题组指出,广东省需要在经济增长的空间布局不平衡的基础上去减少不平等。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采取一个“三支柱”的战略:消除绝对贫困,减少机会不平等,遏制结果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