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立足特色的分级展示为基础;
以多层渗透的优势资源为依托;
以精细完善的专业咨询为保障;
以创新的整合传播方式为带动;
打造“立足特色、名满天下”
的特色扬名系统! |
|
|
|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
|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
|
|
|
|
另类画家马奈:众多美丽风情的女性为他送葬--特色总网
|
|
时间:2012-06-21
|
|
《名媛克劳斯》,是马奈为《阳台》作准备所创作的
爱德华•马奈(1832-1883年)
本文原载于《文史参考》2012年第3期总第51期(2月上)(浏览本期目录在线购买杂志) ,原标题为“马奈:从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
2011年底,英国文化部长艾德·维茨颁布了一项特殊限令,呼吁机构或个人筹资4390万美元,购买印象派大师马奈的画作《名媛克劳斯》,使她能够留在英国,限令时效至2012年2月7日。
《名媛克劳斯》是马奈离世后,美国现实主义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从其后人那儿获得,带至英国境内保留至今。生活在19世纪末的名媛克劳斯,是法国当时有名的女音乐家,她也是马奈画中多次出现的模特。而英国发限令挽留的这幅肖像画,是画家为其著名作品《阳台》所作的素材。
美术史上,马奈被看作印象派绘画的奠基人,但马奈一生都在寻求学院派沙龙的认可。难得的是,《阳台》在诞生之初就有幸挂在了画廊的展示墙上,这位死后才被追加诸多荣誉的印象派大师对此一直倍感欣喜。
不太听话的儿子
从事艺术的人有很多种入行的缘由,有些出身贫寒,画画是为了谋生,有些来自世家,耳濡目染下天生就散发艺术气息,有些则机缘巧合被大师发现,一入行便跟随名师一路高走。1832年出生于巴黎的爱德华·马奈以上各项全都不占,如果非要说他的家庭与绘画有什么关系的话,那么他有一个略懂艺术的舅舅。舅舅常常会带小马奈到卢浮宫欣赏那些伟大的艺术,偶尔给他讲些素描知识,正是这些并不怎么专业的启蒙教育,滋长了小马奈对绘画的浓厚兴趣。
中学时一次上课,老师说到狄德罗批评有些画家画的帽子注定要过时。马奈就极不服气地反驳说:“这家伙是个笨蛋,画画要符合自己的时代,画出人们看得见的东西,根本不用考虑会不会过时。”这个时期的马奈几乎已经坚定了从事绘画的决心,他硬着头皮跟一向严厉刻板的父亲说起这件事,当即遭到拒绝,没有丝毫回旋的余地。这些看起来高尚而优美的艺术,在马奈的父亲看来,简直就是胡闹。
马奈的父亲是一名司法部的高官,出身于法官世家,母亲则来自外交官家庭,她本人还是国王的干女儿,说马奈身世显赫,也不足为过。父亲希望长子马奈将来像自己一样,在法律行业任职。
学生时期的马奈,除了对绘画颇有见解,其他方面的成绩平平,基本没有机会进入法律部门子承父业,父亲又不同意他学习绘画,他只好去报考海军军官学校,结果当然是失败。最后,17岁的马奈跑去当了一名水手,环游世界六个月。这个大男孩在给母亲的信中骄傲地宣称,他已经成为船上的绘画师,为很多人绘制了肖像。六个月后,马奈再次报考海军学校,同样落榜,这一次,父亲不得不遵从儿子的意愿了。1850年,水手马奈进入画家库图尔的画室,开始正式学习绘画。
不太忠诚的丈夫
马奈进入画室当年就遭遇了爱情,那一年他19岁,和大她两岁的苏珊娜·林霍夫相恋,苏珊娜是马奈弟弟们的钢琴教师,丰腴美丽极富风情,两个人一下就如胶似漆起来。三年后,苏珊娜生下了马奈的孩子。这段不道德的关系无法得到父亲的同意,苏珊娜和孩子被马奈的父亲拒之门外,一年后,父亲去世,马奈才正式和孩子的妈妈结婚。
他们的私生子起名莱昂·爱德华·林霍夫,对外声称是马奈的弟弟。马奈一生都没有承认是孩子的父亲,即使是面对最亲近的朋友。但是马奈对这个“小弟弟”格外疼爱,他有很多幅作品都是以莱昂为模特的,比如1861年的《男孩与剑》(现藏纽约大都会美术馆)、1868年的《画室里的午餐》(现藏慕尼黑新绘画陈列馆)。在他著名代表作《阳台》(也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幅)中,小男孩莱昂也作为一个模糊的背景人物出现。有人猜测,家庭教师苏珊娜其实就是马奈父亲的情妇,也许莱昂是马奈的父亲所生。
马奈为妻子画过很多肖像画,撒娇地称呼妻子为“胖胖的苏珊娜”,极力赞美她丰韵的体态。但是,马奈不是一个忠诚的丈夫,作为后来广受追捧的艺术家,拈花惹草的事情干过不少。一次,马奈正在追随一名苗条的时髦女郎,正巧被夫人撞见,苏珊娜微笑着说:“这下被我撞见了吧。”马奈居然打趣说:“我以为是你呢。”
马奈一生从不掩饰对女性的喜爱,出身中产家庭的他性格开朗,为人风趣幽默。所有熟悉他的朋友几乎都众口一词:他的魅力、睿智和快乐,以及艺术家的优雅气质让人时常忘记了他的才华。马奈死时,在名人众多的送葬队伍中,还出现了许多美丽风情的女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