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立足特色的分级展示为基础;
以多层渗透的优势资源为依托;
以精细完善的专业咨询为保障;
以创新的整合传播方式为带动;
打造“立足特色、名满天下”
的特色扬名系统! |
|
|
|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
|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
|
|
|
|
旧城改造——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
|
|
时间:2009-05-31
|
|
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快了我国城市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步伐。但是在现代城市文明的背后我们也不断发现,我们的城市正趋向于一体化,众多的城市千篇一律、格局单一。那些记载着城市历史,彰显城市特色的古城区、老建筑正在这种一体化的规划格局下逐渐消失,许多城市,旧城古风荡然无存,这是城市文明的失落,是对历史的背叛,是我们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缺陷。在和谐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解决好旧城改造的问题,注重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与继承,注重城市传统文脉的延续与发展,注重旧城与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设文化浓郁、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旧城区,城市历史的话语者
著名的文学大师果戈理曾经说过:当传统和歌曲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旧城区作为城市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和新文明的载体,跟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样,那些散落在城区里边的古建筑和斑驳陆离的街道向人们述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去,成为这个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城市的文化优势是能够保持持久的不受或很少受外来因素左右的优势,同时城市的文化积淀又主要集中在旧城区,因此,一个城市,当城市文明遭遇资本的冲击时,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我们应该保护的是城市的传统文化,宁可放慢发展甚至让经济暂时倒退,也要保护文化优势,要知道,文化却是永久的和连续的,一旦失去就不可能恢复。失去文化底蕴的城市犹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体,这样的城市是没有活力的。在城市建设中,要善待旧城里边富有价值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古建筑古街道,要尽可能地保护历史见证物的完整性,让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沉积。
二、塑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旧城区是一个城市传统文化的根据地。弘扬传统文化,并对其赋予时代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打造文明城市赋予每一个城市建设工作者的责任。旧城区保留了许多反映城市历史发展片断的场所与建筑,包括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文化习俗、地域特色等,这些都是城市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性且不可再生,因此,必须确立保护优先的原则,有效保护历史地段的传统风貌,延续城市传统文脉。
在旧城的改造过程中,并非将老城区的建筑和街道毫无保留地夷为平地,也无须将老城区完完整整地遗传下来,让成群的摩天大楼来弥补这块空白,而是要寻找一个古老文化与时代变化发展相互融合的切入点,让传统的建筑与街区能够融入时代的脉搏中去,让传统的文化得到新生与发展,这就需要每一个城市建设规划者和城市市民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能够认识到旧城文化根基的重要性,从而为旧城改造创造更好的环境。
三、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中,旧城改造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从大多数取得成功的范例来看,主要是在旧城区传统文化风情环内,倡导产业发展以商贸旅游,特别是体现传统文化内容的产业为发展方向,以期形成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旧城风情。将旧城区的传统文化和街区建筑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挖掘出来作为卖点,从而不仅让旧城区的经济地得到了良性发展,而且保护了城市的文化遗迹。旧城区的改造中,可以将大片地段的普通居住区和部分传统市场,按标准进行改造使其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同时又在继承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形成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保留传统的新建筑。在旧城区靠外的区域,考虑到与新城市的衔接,如果聚集了各种规模较大的专业化市场,具备一定的集聚效应,可以在外围建设一个以现代大商业、大物流为主的商贸外圈层。这样,旧城区就可以形成了一个以传统文化为核心、适宜现代生活的居住区为主体,以现代大商贸为外层的整体架构。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就像一个有机生命体,在不断老化,因此必须不断更新、发展,老城区如果只为保护传统而限制更新、发展,则只能使城市失去生机与活力,失去城市本身的意义,成为仅供参观的“标本”。对现有的传统城市形态和模式注入现代生活元素,使老城区做到有机更新。许许多多的专家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努力,让旧城区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既能保持旧城区原有空间格局和城市肌理,又能解决城市居民实现现代生活标准的要求,让旧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获得发展。
四、借鉴欧洲的先进经验
笔者曾经专门研究过欧洲的城市建设,发现欧洲对自己历史、文化遗产的珍爱以及对它们保护工作之精心周到超乎想象。欧洲是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和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方。汽车、高速公路与摩天大楼一般被视为现代文明的象征。但是在欧洲,作为一种人文环境,人们很少炫耀后者,甚至不少人把后者视为灾难。在欧洲城乡之间,随处可见维护得很好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古堡、教堂、名人故居、帝王行宫、修道院、音乐厅、博物馆、图书馆、市政厅、古老的酒肆和餐馆,以及点缀着古朴农舍的田园风光。我认为这不是反映欧洲人民只肯定过去、否定现在的怀古情愫,而是对先人们创造的文化的珍惜。
欧洲国家对民族历史传统的尊重,保持了欧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的地域多样性与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它反映了几千年来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地理上与历史上的千姿百态和绚丽多彩。文化的地域多样性使你无论置身于欧洲何地,由于其人文景观的不同使你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在德国,那是在法国,或是在英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等。尽管欧洲人的肤色一样,脸型和服饰的差别不大,但文化的历史连续性却能使你在欧洲旅行时,通过城乡景观,补充你在历史书上所得不到的,可以触摸得到的对人类历史的感性认知,使你感到历史仿佛在你的眼前流动着,并引导你去循着人类所走过的足迹,了解人类是怎么一步步,有时是艰难地走到了今天。当你看到令人压抑的中世纪建筑、闪耀着文艺复兴思想火花的近代建筑和科技含量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时,它们会给你展现一种客观的比较,让你去思考与判断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思想与文化的优与劣,进步与倒退。这对于通过这种鉴别去选择今后人类的发展道路,增强人类对自身的信心很有好处。
从这个角度来看,欧洲的城市建设值得我们在旧城改造中思考和借鉴的有:
1.欧洲人民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全民环境意识较高的主要原因。而这一切又是与欧洲各国重视科技、教育分不开的。
2.欧洲科技与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要比中国以及世界其他落后地区早了四五百年,这是中国需要奋力追赶的一个不短的距离,因此必须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繁荣我们的文化市场。
3.经济发展与科技教育进步,互为因果关系。在低水平上,二者呈恶性循环;在高水平上,二者呈良性循环。 在近代,欧洲经济发展启动得较早,使得欧洲经济的发达与国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要比我们早得多地进入良性循环。
4.国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欧洲较早意识到地球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欧洲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较早得到治理和抑制。尽管绿党在世界政治生活中至今分量不大,但它最早出现在欧洲却是欧洲环境意识觉醒的一种反映。
5.国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环保意识的普及,以及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欧洲各国政府能在国民的积极配合下,比较顺利地实施各项环保与治理措施。
五、结束语
从城市的历史演变来看,城市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缓和各种矛盾的过程中求得发展的,老问题老矛盾解决了,新的问题新矛盾又出现了,又要想办法来解决,城市就是在这样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不断求得发展。城市,作为与农村不同的居住形式,一直承载着人类的居住理想,人类不断改造着城市,营造着理想家园。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人居环境的追求,因此旧城改造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和丰富,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个城市建设者不断地工作和努力,为改善城市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