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惊涛拍岸,滚滚长江一度隔开了两重天。
1949年3月,苏南还被国民党军队控制着,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之中。而苏北解放区已是一片晴朗的天,到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当月中旬,在离长江北岸近百公里远的千年古城泰州郊外,一支朝气蓬勃的南下接管干部队伍悄然来到这里,着手组建无锡历史上第一个人民民主政权各级机构,在此诞生了无锡市第一批千余名人民公仆。
今年91岁高龄的离休干部汤聿敬就是其中的一位,对60年前的亲身经历,老人记忆犹新。
至今记得“学说无锡话”
“今天给大家上接管江南第一课,请大家先学学无锡话!”满头白发的汤老,至今还记得当年在泰州参加接管无锡集训时,包厚昌为大家上第一课的情景。
1949年3月中旬,中共华中工委根据革命形势发展和中央华东局的批示精神,开始培训南下干部,作为配备接管苏南各县、市干部班子的骨干力量。其中,以华中一地委和六地委抽调的干部为主体,组建接管无锡行政分区的干部班子,辖区包括无锡、常州、江阴、宜兴、金坛和溧阳等地;并决定时任华中六地委书记吴觉、南通市委书记谢克东、苏皖边区二专署专员顾风、华中工委江南工委副书记包厚昌、泰州市委书记莫珊等8人专门组成接管无锡分区的筹委会。“包厚昌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汤聿敬回忆,当时他说的一口无锡话,好多人听不懂。但学员们都很用心听、用心记。包厚昌说,教大家说无锡话,是希望南下干部与无锡市民贴得更近些,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在学习期间,包厚昌还花了一整天的时间作专题报告,介绍无锡地区的革命斗争历史和社会现状。当时集训的条件非常艰苦,人人随身仅带一个背包,白天在村头的空场集中,背包成凳子;晚上解开背包,在老乡家里打地铺睡觉。
集训第三天敌机来袭参加泰州南下干部大队集训前,汤聿敬在东台县教育局任副科长。
汤老说,她16岁时在老家读初中,毕业后就与当地的进步青年一起参加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秋新四军东进时,她在如东县农村做小学教师,经组织考察发展为中共党员,并兼任区妇抗会副会长。
抗战胜利后,汤聿敬在东台任区委宣传科长,她穿村走巷,动员年轻人加入革命队伍,不到一个月就有100多人报名参军。1949年2月的一天,汤聿敬和丈夫徐静渔突然接到组织指示,到泰州参加集训,准备南下接管无锡。汤老介绍,当时徐静渔是东台县县长,组织上决定他到无锡任市政府秘书长。大约是3月19日,从各个解放区来的南下干部都集中到了泰州,有数百上千人。开始就住泰州城外,第三天大家突然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抬头一看,几乎能看清敌机的标志,飞机扔下一串炸弹后就溜走了。所幸大家都很警惕,没有人员伤亡。
遭敌机袭击后,集训队马上换了地址,分散到离泰州城几十里远的农村,继续按组建无锡各级领导班子和各部门分口进行。汤聿敬在教育口子,任临时支部组织委员。集训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毛主席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学习党在新解放区的工作方针、党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期间,恰逢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全会精神及其文件都及时增列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大家还学习了无锡地下党编写的无锡概况,作为接管工作依据和参考。
千余公仆渡江进城集训进行了约半个月,接管情况有了变化。汤老回忆,当年4月2日,时任华中工委书记的陈丕显,传达中央华东局批示和华中工委决定,由华中工委接管苏南,建立苏南行政区;无锡单独建市,直属苏南区,由华中一地委抽调的南下干部负责接管、建市。汤老翻开手头早已泛黄的文字资料介绍,从华中一地委来的接管干部有560多人,以后又陆续从安徽省蚌埠市、山东省胶东老解放区、华中人民革命大学调入330多人,还调来了原在华中行政办事处公安处集训的公安干部280多人。这样,当时接管无锡的南下干部总数达1170多人。
4月18日,着手接管无锡的全体干部身穿新军装,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由谢克东和顾风率领轻装南下,在长江北岸的靖江集结待命,随时准备渡江。汤老回忆,当时为防止敌机跟踪袭击,大家从泰州到江边一路夜行军,每人围了一条白毛巾作为识别标志。刚行军数十公里,就听到江边传来大炮声,大家接到指示又按原路返回。后来查明,是逃跑的英国军艇胡乱开的炮。在江边待命近一周,全体接管干部跟随解放军部队渡过了长江,于23日进入锡城。
“我参加了接管国民党教育局的工作。”汤老介绍,根据组织决定,她担任了市教育局小学督学,以及教育局党支部书记。由于无锡教育系统的地下党工作出色,整个接管工作较为顺利。以后几十年,汤聿敬一直工作在无锡教育战线,先后担任过局党委书记、局长、顾问等职,直到1982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