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突出抓好基础设施、生态优化、生活服务“三大功能”建设,城乡同步推进了交通、供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城乡间的差距迅速缩小。
理念创新,助推高起点腾飞
“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农民安置小区!”许多到隐秀苑参观的人会发出由衷地感叹——整洁优美的环境、精细合理的设计、完善齐全的配套,让不少无缘入住的“城里人”也感到羡慕。这是我市近年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农民安置房等农村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市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类似这样的精品“农民公寓”,我市已建成超过1000万平方米。
随着近年来我市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包括农民安置房、农村公路、供水、供电、燃气、污水处理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在建设中,我市各地区、各部门创新发展理念,瞄准国内国际一流水平,使我市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与城市快速接轨。无锡供电公司全力推进农村电气化县、镇、村建设,实行电网规划、工作标准、营销服务三个“城乡一体化”,在城乡电网建设上做到统一要求、经济环保、运行可靠、维护方便,使无锡成为全国首批农村电气化地区。滨湖区在建设农民安置房时,创造性地采取了“订单式”设计模式——每个小区筹建时,请动迁农民出主意,将未来业主对“新家”的构想融入规划设计中。不少小区在设计时还聘请国际一流的设计公司,把先进建筑理念与太湖秀美风光融为一体。
大手笔投入,城乡距离迅速拉近
站在进入宜兴竹海公园、张公洞等知名景区的张灵慕线公路上,人们很难将其与传统印象中“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农村道路相挂钩。达到二级标准的双向四车道沥青混凝土马路平整光洁,标志标线清楚明了,道路两边宽度达15米的绿化带葱郁青翠,让人未进景区而先观其景。而就在一年多前,这条路还是让周边居民和企业闻之色变的“危路”,因多年超载矿石车辆通行,路面破损严重,坑塘遍布,一般小轿车根本不能通行。
来自市交通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市原计划自2006年至2010年,利用5年时间改造的265公里县、乡、村道和660座农村危桥,至去年底即基本完成。经过近年来的持续不断的大手笔投入,一个覆盖城乡,通达外埠的快捷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已在无锡逐渐清晰,顺利实现了所有乡镇的车辆15分钟内驶上快速干道、30分钟内驶上高速公路的“1530”工程建设目标。与此同时,深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被摆上议事日程,按照交通部门的计划,将在今年上半年试点开通跨区域公交线路,进一步简化公交票制,形成“三卡两票”机制。此外,本埠公交还将在今年全面实现站场分离,以及公交智能化建设,预计全年将新增公交车辆350辆以上,新辟公交线路8条以上。
体制机制接轨,新建设施发挥最大效力
有了一流的“硬件”,还需配以功能强大的“软件”,方能使农村基础设施发挥出最大效能。200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完成了区域供水工程,将自来水管网延伸到每一个村庄。紧接着,又在体制机制上实行城乡接轨,将无锡市区范围内所有乡镇水厂的公有供水设施,即水厂、增压站、供水管网、必要的营业用房等全部无偿划归市自来水总公司统一经营。市政公用事业局有关负责人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调整,使过去条块分割的乡镇供水企业实现了资源整合,大大加强了对供水系统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降低了运营成本和漏耗,让农村居民在“同城同价”条件下饮用到优质、安全的自来水。
近年来,伴随着农村各类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接轨步伐也在加快:一个覆盖所有乡村、连接每家农户的生活垃圾集运体系正在加紧建设,“组保洁、村(社区)收集、镇(街道)转运、集中处理”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置运作模式不断完善;农村污水管网被纳入整个城市污水管网建设、运行体系中,并采用多种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在基础设施中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虽然取得了阶段性初步成效,但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比,与广大农民的内在愿望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今后,我市将以示范镇村争创活动、新五件实事工程等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农村道路、水利、桥梁、供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