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立足特色的分级展示为基础;
以多层渗透的优势资源为依托;
以精细完善的专业咨询为保障;
以创新的整合传播方式为带动;
打造“立足特色、名满天下”
的特色扬名系统! |
|
|
|
接受专业咨询,
展开扬名之旅!
进行品牌包装,
提升公众形象!
参与特色评选,
获得权威肯定!
参加权威活动,
结识权威人士!
进行专业传播,
美名传扬四海!
载入国家史册,
丹心光耀未来!
|
|
服务热线:010-68232149
Email:tese@xue.me
MSN:tese2009@live.cn |
|
|
|
|
中部高校发展引发怪现象百万元填不满招待黑洞
|
|
时间:2009-06-24
|
|
头顶全国重点的帽子,身处不上不下的中部地区,位于不前不后的学校排名,如果不经常地与有关部委和重要人士“联络感情”,谁有好事会想到你?
作为中部一所高校的教职工,我“有幸”见识了不少学校为求变化求发展而引来的怪现象,感觉既可悲又可怜。
笔者曾经参加过学校聘请中央某部委一位副局长为兼职教授的仪式,这个仪式是在北京海淀区一家五星级酒店举行的。学校专门包了一个能容纳上百人的豪华大厅,校党委书记及多位副书记、副校长出席。校长之所以未能到场,是因为在国外访问的缘故,但他也没忘让一位副校长代为宣读贺信。
仪式很简单,无疑是发聘书、献鲜花和讲话,正式进程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真正让笔者震撼的是这次活动的结账单。负责埋单的同事说,豪华大厅才用了一上午,就花了6000元,仅仅主桌的一桌饭菜,竟然花掉了1万多元。笔者“没见过世面”,吃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没觉得大家吃了什么美味佳肴啊!
同事在学校负责接待工作,早就见怪不怪了。他说,校领导到北京请一些重要客人吃饭,哪一次不是万儿八千的。去的酒店,也经常就那么几家,听他一一数下来,笔者发现,那些确实无不是以令人咋舌的极高消费而闻名京城的。 这样一桌饭菜所花去的“天文数字”,确实很难让人不将其与当前备受诟病的大学高学费和贫困大学生筹学费之艰辛对比起来检视。但同事却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学校要发展,要能够拿到大课题、大项目,就不得不与这些部门搞好关系。否则的话,即使头顶着“全国重点”的帽子,却身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部地区,又是个不前不后的学校排名状况,如果不经常地与有关部委和重要人士“联络感情”,谁有好事会想到你?
“有的校领导也不愿这样,他们有的觉得太过于奢侈浪费,有的仅仅因为怕喝酒而不愿参加这样的饭局,但没办法,为了学校的发展,他们只能硬着头皮上。”同事一副对此了如指掌的神情,如数家珍地向笔者介绍起了校领导们著名的“酒精考验战”。
他的这番话,也终于让笔者明白了近年来在学校里看到的一些怪现状。比如,校方会请一些大学排行榜的制作人来学校进行小范围讲座,参加部门仅限于校领导及少数重要部门领导等。讲完后,一笔不菲的“讲座费”自然会送到演讲者的手上。学校的排名,此后确有虽不明显但还算稳定的进步。
学校也特别看重一些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报学刊,特别是由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的刊物,总是想方设法予以笼络。比如,学校经常会主动邀请这些学术刊物的编采人员到学校交流或参加研讨会。当然,随后的游山玩水、饱览学校所在省份的秀丽风光,才是行程的真正主题。
而对于新闻单位,尤其是中央新闻单位,学校更是礼敬如宾。最近有同事告诉笔者,他所在的部门刚刚接待了某中央级媒体的记者,对方并非来采访学校,但学校却全程安排了他们长达一周的采访行程,包括派车、派人联系采访、安排吃住等。他们部门一年的经费才几万元,就这一次接待下来,已经所剩无几。
至于向相关部委派驻借调人员的热衷程度,以及为了跑项目而使用的公关手段之纷繁,就更非三言两语可以尽述的了。
这样一年下来,学校的行政经费节节高攀。多多少少见过一些怪现状的学校教职员工当然会对此不满,尤其是年轻老师,他们的工资福利等待遇已经数年难见增长,甚至对比同省的一些二本三本学校也有差距,失望之下,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了转行或者另觅他枝。
其实,校领导也并非没有获得过启示。有一年,为了制定学校发展方案,由校领导带队,我们学校组成了由多个部门负责人参与的调研组,前去沿海一些著名高校调研。结果,让他们惊讶的是,这些高校虽然根据对等接待的原则派出相应级别的校领导接待,但也仅限于简单的欢迎仪式。随后的行程,再无校领导陪同,即使中国人最看重的接待符号——饭桌上的内容,也没有出现预想中的丰盛景象,提供的仅仅是自助餐而已。
回来后,调研组的一位成员感叹,到底是沿海高校,行事风格果然不一样。另一位调研组的成员曾担任校办负责人,他对笔者说,学校曾进行过一次人事制度改革,由于在国内高校启动较早,一时颇为闻名,兄弟院校纷纷前来考察取经,他们当时根本就接待不过来,每来一拨儿人,学校自然是热烈欢迎,吃住当然免费,还生怕招待不周,未能尽地主之谊。各个部门也陪吃陪喝,每次吃饭都是一大桌人。为了陪好酒,他还喝伤了胃。
他说,到年底一算账才发现,这次改革所节省下来的100多万元,根本没法填满接待“取经团”所导致的“招待黑洞”。“我都不知道这样瞎折腾有什么用?”
然而,他们也很快认识到,沿海高校的行事风格没法照搬到学校来,因为这所高校所处省份的大环境就是这样的,有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果实,如果硬要特立独行,反而会被孤立起来。
“一个地区确实有一个地区的文化。”近日,学校一位同样厌倦了这种文化却不得不按这个体系的规则行事的部门负责人对笔者说,在他看来,就同一层次的高校而言,沿海高校确实更开放,更现代化;中部高校要封闭一些,也要保守一些;西部高校他接触不多,无从评论。
他说,由于沿海高校普遍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种种资源都要比中部地区丰富,中部高校为了竞争,只好使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甚至在一些“灰色地带”做文章。
因此,在笔者为学校做出种种谄媚讨好名人、领导等举动痛心和气愤之外,又生出对中部高校生存环境的无奈。我们拥有的资源相对匮乏,对发展机会处于饥渴状态,很多时候都要豁出脸面和身段,才能求来些好的兼职教授、实习岗位、就业机会和科研项目。
但我的同事也怀疑,这样真能起作用吗,“仅仅因为一桌饭花一万多元,人家就真愿意买你的账吗?”(梅迪庆)
|
|
|
|